图3 为北方寒冷地区某城市一居住小区规划,基地面积含代征道路用地共计15.1 公顷。用地北侧为城市快速路,东侧为主干路,南侧为次干路,西侧为支路。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地段内配建幼儿园、小学各一座,以及一定数量的地区商业服务设施。当地日照间距系数为1.7。规划方案中,住宅层高2.7 米,层数见图面所示。经评审,该方案环境良好、市政设施齐备。

题目
图3 为北方寒冷地区某城市一居住小区规划,基地面积含代征道路用地共计15.1 公顷。用地北侧为城市快速路,东侧为主干路,南侧为次干路,西侧为支路。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地段内配建幼儿园、小学各一座,以及一定数量的地区商业服务设施。当地日照间距系数为1.7。规划方案中,住宅层高2.7 米,层数见图面所示。经评审,该方案环境良好、市政设施齐备。



某居住小区规划方案示意图
  【问题】
  试分析该方案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并简述其理由。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图1所示为某市城区一个地块,面积为24hm2,项目位于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内,性质为居住和公建,公建在地块东侧布置。地块内现状无 保留建筑,建设总量控制为居住建筑面积22万m2,公建面积12万m2。地块北侧为已建成的配套齐全的居住区,东南侧建设有城市公园,北侧和西侧临城市 主、次干路。已给出的国有土地出让的规划条件:
(1)用地情况:用地面积和边界。
(2)土地使用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停车数量等。
(3)遵守事项:规划设计条件的时限;下一步需进行规划方案编制。(4)建设项目相关手续申报须符合的有关规范和规定要求。



【问题】
请补充规划条件。


答案:
解析:
补充规划设计条件:
(1)补充建筑高度、绿地率要求。
(2)补充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要求。
(3)补充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相关规划建设要求。
(4)补充项目在对东南侧城市公园和沿城市主、次干路街景的景观设计要求。
(5)补充规划用地的交通出入口位置要求。
答案解析:
从已给出的规划条件来看,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停车数量等指标,则该项目属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补充用地出入口位置、建筑限高、绿地率等条件。因地块位于保护区内,补充历史文化保护区相关要求,如建筑风貌、色彩等,补充对保留建筑的要求。规划条件制定,参考《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
注意与公园、城市道路、现状居住区的关系,对公建配套提出要求,考虑景观延续。

第2题:

如图3 为北方某历史文化名城旧城区的一个居住街坊,占地10.4hm2,居住人口约4000 人,其东侧紧邻历史文化街区,属于建设控制地带。地段内大部分建筑(除标识层数的以外)为单层合院式建筑,合院建筑为其主要特色,建筑质量较好,地段内还有2 处文物保护单位。
  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改善居民生活质量,需要进行地段整治和适当改造。地段北侧为城市主干路,西侧为城市次干路,东、南侧均为支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地段以保护整治和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为主,西南角房屋破败,可以进行更新改造,拟建设多层住宅及为街坊服务的商业网点。为疏散交通,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停车位数量不以一般居住区标准计。
  方案除图中标识出的车行路、步行路和新建多层住宅外,其余地段依照总体规划要求按原有院落边界整治、改造,不打破原有城市机理。




图3-2 更新改造规划方案示意图  【问题】
  试分析该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该历史城区整治和改造的优点有:①街坊内的环境得到改善,增加了绿地,改善了居住环境;②街坊的肌理与院落格局均得到较好的保护,保留了原先的文化韵味;③道路交通组织合理、人车分流,减少了干扰,保障了居民的出行安全和效率;④迁走工厂,增加了幼儿园、停车场等公共设施,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2)该历史城区整治和改造的缺点有:①东西向车行路的选线破坏了文物保护单位A,违反了有关法律及法规;②西南角新规划的建筑与周围环境不协调;③面向西侧,次干路的出入口偏多。

第3题:

图2所示为某市一个居住组团规划方案,规划用地9万平方米,规划住宅户数800户,人口约3 000。该地块西、北临城市次干路,东、南两侧为支路,在地块外西南角为现状行政办公地。根据当地规划条件要求,住宅建筑均为5层,层高2. 8 m, 日照间距系数不小于1. 4。该规划方案布置出人口安排地面和地下停车场,并有市政工程和环卫设施配套。

评析该方案,具体指出方案的主要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答案:
解析:
1.在出入口附近设停车场,地面与地下停车结合。
2.步行系统较好。
3.中心绿带与住宅相连,方便居民使用。
4.住宅建筑朝向好。
5.东入口人车有干扰。
6.西南角和东南角两组住宅建筑的间距不足。
7.住宅建筑布置较呆板。

第4题:

开发建设单位拟在某市城区边缘地段内建设商品住宅,其性质与总体规划相符。该项目占地约26.2 hm2,其内有部分待改造的平房及工厂等;基地北侧临城市次干道;西侧为城市外围的快速路(过境交通东、南侧为已改造完成的住宅(楼房);北侧为规划风景区和已建成的度假别墅区。下图所示河流与水面已纳入市区雨水排放系统。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现已给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部分规划条件(基地现状如图4所示)。
1.用地情况:规划性质、边界条件、规划用地面积。
2.建筑限高、建筑后退及间距要求。
3.小区绿地配置要求。
4.公建配套设施要求。
5.市政设施及道路的配置要求。
6.地块内应保留的现状设施。
7.规划方案编制申报须符合的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
请补充其他必要的规划设计条件。



答案:
解析:
其他必要的规划设计条件如下。
1.容积率与建筑密度指标。
2.重点处理好与北侧风景区(含度假别墅区)的景观系统。
3.协调好与东、南侧现状建成区的关系。
4.出入口设置要求。
5.河流、水面的保留和利用要求。
6.小区与快速路之间应设置隔离带。

第5题:


图3所示为某市一个居住组团规划方案,规划用地9万m2,规划住宅户数8 00户,人口约3 0 0 0人。该地块西、北临城市次干路,东、南两侧为支路,在地块外西南角为现状行政办公用地。根据当地规划条件要求,住宅建筑均为5层,层高2. 8m,日照间距系数不小于1.4。该规划方案布置出入口,安排地面和地下停车场,并有市政工程和环卫设施配套。



【问题】


评析该方案,具体指出方 的主要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答案:
解析:

(1)优点:


①在出入口附近设停车场,地面与地下停车结合。


②步行系统较好。


③中心绿带与住宅相连,方便居民使用。


④住宅建筑朝向好。


(2)存在的问题:


①小区出入口偏多,尤其是东入口入车有干扰


②西南角扣东南角两组住宅建筑的间距不足。


③住宅建筑布置较呆板。


④商业建筑与小区出入口结合不理想,而且因其


不临街,不利于充分发挥其商业价值。


【解析】


本案例主要考查居住区规划设计问题。


题目给出层高、层数、日照间距系数,据此可算出日照间距数值,根据比例尺检查规划是否符合。交通上,注意道路上、出入口处的人车分流。人行流线是否与绿化景观良好结合,是否方便使用商业服务设施。道路、出入口、停车布局是否合理。商业是否考虑设计单独的停车场、是否有后勤车辆的流线。


公建、绿化上,是否服务辐射整个小区,布局是否有利于形成社区公共中心。


建筑空间布局上,是否形式灵活,是否注意朝向、通风等等。

第6题:

图2 为某市大学科技园及教师住宅区详细规划方案示意图。规划总占地面积51 公顷,地块西边为城市主干道,道路东侧设置20 米宽城市公共绿带,地段中部的东西向道路为城市次干道,道路的北侧为大学科技园区,南侧为教师住宅区。
 科技园区内保留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结合周边广场绿地,拟通过文物建筑修缮和改扩建作为园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教师住宅区的居住建筑均能符合当地日照间距的要求。设置的小学、幼儿园以及商业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均能满足小区需要。
  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未设置机动车地面停车场的区域,均通过地下停车场满足停车需求。



图2 某地详细规划方案示意图
  【问题】
  试问,该详细规划方案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为什么?


答案:
解析:
该详细规划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道路组织不合理。北侧科技园片区,保留建筑两侧的道路之间距离过小。且与次干道南侧两条南北向道路形成三个连续的错位丁字路口,交通流线复杂,容易产生拥堵,应调整为十字交叉口。南侧教师住宅片区内,小区级道路设计易使外部车流穿越用地,破坏居住区内部的安静安全。
  (2)地块内道路不宜向西侧城市干道开口。大学科技园区及教师住宅区车行道均在干道上开设出入口,不利于城市干道上人车快速通行,影响干道交通功能。
  (3)主干道东侧规划20m 宽绿带不应占用。应采取地面停车与地下停车相结合的形式。
  (4)幼儿园不宜临干道布置,幼儿园出入口宜开在小区内部道路上,远离城市干道。
  (5)公共绿地覆盖范围小,对住宅区服务性不好。

第7题:


某建设单位通过参与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竞得某城市中心区两个地块的土地使用权,两地块面积共46公顷,规划性质为居住和公建,建设总量控制为住宅60万平方米,公建40万平方米。该地段西侧、北侧为城市公园,东侧为市级体育设施。地块南侧和东侧临城市主干路,西、北两侧为城市次干路,城市干路围合范围内的用地面积为85公顷,其中已建成三个居住小区,分别位于该地块的南侧和北侧,已按小区规模安排了配套设施,并已有一所中专学校。


依据该两地块土地出让的规划设计条件,分析还有哪些规划设计条件需要补充(地段现状如示意图2-30所示)。



已给出的规划设计条件:


1.用地情况:规划用地性质、规划用地面积、用地边界条件。


2.土地使用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的规划控制指标。


3.建筑后退要求(包括城市绿化带和建筑后退线)及间距规定。


4.绿地率及集中绿地配置要求。


5.建筑风格、体量、色彩等要求。


6.遵守事项:规划设计条件的时限、规划方案编制、报审及建设项目相关手续申报须符合的有关规范和规定要求。


试补充其他必要的规划设计条件。



答案:
解析:

补充的规划设计条件有:


(1)规模:建筑面积(住宅60万平方米,公建40万平方米)。


(2)高度:建筑高度。


(3)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地上地下要求,机动车禁止开口路段。


(4)环境:与周围环境协调、互补(市级体育设施,公园)。


(5)人口容量:人口密度建议。


(6)公共设施:需配套的公共设施。

第8题:


某建设单位通过参与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竞得某城市中心区两个地块的土地使用权。两地块面积共4 6 hm2,规划性质为居住和公建,建设总量控制为住宅6 0万m2,公建4 0万m2。该地段西侧、北侧为城市公园,东侧为市级体育设施。地块南侧和东侧临城市主干路,西、北两侧为城市次干路。城市干路围合范围内的用地面积为85 hm2,其中已建成3个居住小区,分别位干该地块的南侧和北侧,已按小区规模安排了配套设施,并已有一所中专学校。


依据该两地块土地出让的规划设计条件,分析还有哪些规划设计条件需要补充(地段现状详见图3),己给出的规划设计条件:


(1)用地情况:规划用地性质、规划用地面积、用地边界条件。


(2)土地使用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的规划控制指标。


(3)建筑后退要求:包括城市绿化带和建筑后退线及间距规定。


(4)绿地率及集中绿地配置要求。


(5)建筑风格、体量、色彩等要求。


(6)遵守事项:规划设计条件的时限、规划方案编制、报审及建设项目相关手续申报须符合的有关规范和规定要求。



【问题】


试补充其他必要的规划设计条件。



答案:
解析:

(1)建筑限高条件。


(2)拟建地块里新建建筑应考虑对原有建筑的影响。


(3)处理好与城市公园、市级体育设施及城市干路沿线的关系。


(4)结合现状统一规划居住区级道路系统,考虑拟建地块出入口设置和停车设置要求。


(5)按居住区规模要求安排居住区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市政设施。


【解析】


从已给出的规划条件来看,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后退、建筑间距等指标,以及建筑风格、体量、色彩等要求,确定该改造项目属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参考控规编制的内容。从与周边现状关系来看,考虑与城市公园、市级体育设施、不同等级城市道路的关系,地块出入口设置,新建筑与旧建筑的关系。从用地规模来看,整片用地已达到居住区规模,应在小区级公共设施之上配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


第9题:

下图为中国北方某城市一个居住小区规划,基地面积含代征道路用地共计15 公顷。用地西侧为主干路,北侧为次干路,南侧和东侧为支路。用地内为高层住宅;沿东侧支路设置商业配套设施;另设片区中心小学一所和全日制幼儿园一所,市政设施齐全;地段内还有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居住小区采用地下停车,车位符合相关规范。地段规划建筑限高45m。当地住宅日照间距系数约为1.3。规划住宅高2.95m,层数见下图。



图3 居住区规划总平面示意图
  【问题】
  试分析该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理由。


答案:
解析:
(1)1#、2#、7#住宅部分存在东西向布置,影响日照不合理。
  (2)2#、4#建筑沿街长度超150 米未设计消防通道不合理;1#超80 米不设人行消防通道不合理。
  (3)地下车库出入口直接开向城市道路不合理,北面的地下车库出入口与小区出入口存在人车交通混杂不合理。
  (4)西侧建筑没有后退用地红线、城市绿线,甚至部分建筑紧贴用地红线不合理。
  (5)7#与10#建筑间距不满足日照系数1.3 的要求。
(6)7#、8#建筑山墙间距不满足不少于13 米的间距要求。
(7)幼儿园与8#建筑没有建筑间距,不满足消防要求。
  (8)幼儿园没有南向活动场地,不合理。
  (9)11#住宅对幼儿园存在日照遮挡问题,不合理。
  (10)11#住宅侵占文保单位保护红线不合理。
  (11)小学与停车场距离太近,有噪音污染不合理。
  (12)小学运动场地距离11#住宅太近,影响居民生活不合理。
  (13)小学没有200 米田径运动场不合理。
  (14)小区道路交通不成网络体系,缺少组团和宅间道路。
  (15)缺乏绿化景观设计,缺少一个完整的中心公共绿地,同时小区道路影响小区绿地使用不合理。
  (16)1#、2#建筑超高,不满足规划设计条件不合理。

第10题:

某建设单位通过参与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竞得某城市中心区两个地块的土地使用权,两地块面积共46公顷,规划性质为居住和公建,建设总量控制为住宅60万m2,公建40万m2。该地段西侧、北侧为城市公园,东侧为市级体育设施。地块南侧和东侧临城市主干路,西、北两侧为城市次干路,城市干路围合范围内的用地面积为85公顷,其中已建成三个居住小区,分别位于该地块的南侧和北侧,已按小区规模安排了配套设施,并已有一所中专学校。
依据该两地块土地出让的规划设计条件,分析还有哪些规划设计条件需要补充(地段现状如图2—14所示)。

已给出的规划设计条件:
1.用地情况:规划用地性质、规划用地面积、用地边界条件。
2. 土地使用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的规划控制指标。
3.建筑后退要求(包括城市绿化带和建筑后退线)及间距规定。
4.绿地率及集中绿地配置要求。
5.建筑风格、体量、色彩等要求。
6.遵守事项:规划设计条件的时限、规划方案编制、报审及建设项目相关手续申报须符合的有关规范和规定要求。
试补充其他必要的规划设计条件。


答案:
解析:
补充的规划设计条件有:
1.规模:建筑面积(住宅60万m2,公建40万m2)。
2.高度:建筑高度。
3.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地上地下要求,机动车禁止开口路段。
4.环境:与周围环境协调、互补(市级体育设施,公园)。
5.人口容量:人口密度建议。
6.公共设施:需配套的公共设施。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