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题目
简述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艾里克森把个体发展看作是一个经历一系列阶段的过程.他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危机和冲突,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1)信任对怀疑(0~1.5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2)自主对羞怯(1.5~3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他们能凭自己的力量做越来越多的事情,渴望自主,也开始认识到自我照料的责任感。(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圈子,他们想象自己正在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并因能从事成年人的角色和胜任这些活动而体验一种愉快的情绪。而由于儿童能力的局限,他们出于自我动机的活动常常会被成年人禁止,这可能会降低他们从事其他活动的热情。因此,本阶段的危机就在于儿童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或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4)勤奋感对自卑感(6、7岁。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会产生勤奋感。而且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助长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会导致自卑感。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危机未解决好,往往是其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此外,教师对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的评价,会对儿童的自我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5)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此时,个体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前几个阶段形成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创造性和勤奋感都有助于个体更自信地面对各种选择,从而使个体成功地获得角色同一性。(6)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岁)。这一时期相当于青年晚期。此时,个体如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可形成一种亲密感。如果害怕被他人占有或不愿与人分享便会陷入孤独中。(7)繁殖感对停滞感(30~60岁)。本阶段的个体面临抚养下一代的任务,并把下一代看作自己能力的延伸。发展顺利的个体表现为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反之则陷入自我专注,对他人及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8)完善感对绝望感(60岁以后)。这一时期的个体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味着个体获得了自我完满感;相反,没有获得完满感的个体将陷入绝望,并因而害怕死亡。评价:艾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历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以及社会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人称他的理论为发展危机论。这种理论有许多值得肯定的方面,例如对人的心理的研究:既注重社会因素,也注重文化因素;不是只关注意识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而是考察各方面的关系;不是只研究某一年龄段,而是涉及人的一生。但是,由于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其理论有过分强调本能而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其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每一阶段中主要矛盾的确定是否合理,是否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发展实际,都是引起争论的焦点,这些均需进一步的研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


第2题: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


正确答案:


第3题:

请教教师资格考试论述题: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4分)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l8个月左右)。这个阶段所包含的矛盾就是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其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1分)
第二阶段,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一4岁)。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1分)
第三阶段,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1分)
第四阶段,变得勤奋的阶段(6—12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1分)
第五阶段,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岁)。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1分)
第六阶段,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1分)
第七阶段,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4—50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颓废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充沛感。(1分)
第八阶段,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1分)
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要始终给予学生有关其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在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3分)

第4题:

艾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 )个阶段。

A.3

B.4

C.6

D.8


正确答案:D

第5题:

艾里克森强调社会文化生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对

第6题:

结合幼儿教育实际,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

第7题: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第8题: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埃里克森的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第9题:

论述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


参考答案:艾里克森提出了人一生有八个发展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形成特定的性格特征。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2岁)。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2岁—4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4岁—7岁)。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为学龄期(7岁—12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为青年期(12岁—18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18岁—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25—50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第八阶段为老年期(50—死亡)。该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第10题:

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获得完善感是( )的发展任务。
(A)青少年期      (B)成年早期
(C)成年中期      (D)成年后期


答案:D
解析: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①婴儿前期(0~2 岁):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希望品质。②婴儿后期(2~4 岁):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意志品质。③幼儿期(4~7 ) 获得主动感, 克服内疚感, 目标品质。④ 童年期(7~12 岁, 小学阶段): 获得勤奋感, 克服自卑感, 能力品质。 ⑤青少年期(12~18 岁, 青春期):形成角色同一性, 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⑥成人早期(18~25 岁): 获得亲密感, 避免孤独感, 爱的品质。⑦成年中期(25~50 岁): 获得繁衍感, 避免停滞感, 关心品质。⑧成年后期(50 岁以后): 获得完善感, 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智慧贤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