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基于杀害潘某的意思将潘某勒昏,误以为其已死亡,为毁灭证据而将潘某扔下悬崖事后查明,潘某不是被勒死而是从悬崖坠落致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题目
刘某基于杀害潘某的意思将潘某勒昏,误以为其已死亡,为毁灭证据而将潘某扔下悬崖事后查明,潘某不是被勒死而是从悬崖坠落致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刘某在本案中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B.刘某在本案中存在打击错误

  C.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D.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 91~94 题:

已婚的蒙某系某厂业务员。2002年在联系业务时与服务员刘某互有好感。蒙某谎称自己未婚,于2003年7月利用空白介绍信填写虚假内容与刘某(不知蒙某已结婚)登记结婚。后来蒙某之妻潘某有所觉察,多次询问均被蒙某否认。蒙某恐夜长梦多,即生害妻之心。2005年6月某天,潘某之友秦某送给她两瓶雀巢咖啡,潘某每晚必冲饮一杯,遇客来访,潘某亦以咖啡待客。秦某知潘某如此喜爱咖啡,又送其两瓶,蒙某即在又送来的两瓶咖啡中放了氰化物,欲毒死妻子。2007年1月20日,潘某的父母从外地来探望女儿一家。潘某在饭后即冲了两杯咖啡,让父母饮用,造成其父母死亡。

第 91 题 蒙某的重婚行为是否已超过追诉时效( )

A.已经超过了追诉时效

B.没有超过追诉时效

C.要看案发时的时问长短

D.要看他们的认罪表现而定


正确答案:B
本题考查关于我国刑法中追诉时效问题。
本题中蒙某的重婚行为没有超过追诉时效。因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终了之日起计算。因为重婚罪的犯罪形态属于继续犯,只要重婚行为没有结束就一直处在继续状态。本题中蒙某的重婚行为在案发时仍在继续状态,尚未终了,因此没有超过追诉时效。

第2题:

如果本案二审法院判决潘某胜诉,潘某申请执行,杏林公司能否申请再审?为什么?杏林公司能否提出执行异议?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能申请再审,因为它不是诉讼当事人,可以提出执行异议。案外人可以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

第3题:

潘某与张某签订了一份电冰箱的买卖合同,由潘某向张某提供200台冰箱,在潘某准备向张某发货时,事先通过电话与张某联系,却被电信局告知张某已变更住所,致使潘某不知向何处发货。此时潘某应如何处理?()

A、因履行不能而合同无效

B、可解除合同

C、可终止履行

D、可中止履行或将标的物提存


答案:D

第4题:

潘某去某地旅游,当地玉石资源丰富,且盛行“赌石”活动,买者购买原石后自行剖切,损益自负。潘某花5000元向某商家买了两块原石,切开后发现其中一块为极品玉石,市场估价上百万元。商家深觉不公,要求潘某退还该玉石或补交价款。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商家无权要求潘某退货
B、商家可基于公平原则要求潘某适当补偿
C、商家可基于重大误解而主张撤销交易
D、商家可基于显失公平而主张撤销交易

答案:A
解析:
“赌石”买卖类似于彩票买卖,属于一种射幸买卖,买方赌的是一种发财“机率”,只要关于“原石”买卖的意思表示真实,则该买卖合同就是合法有效的,买方不能因为自己“赌石”失败而要求退货或撤销交易,卖方也不能因买方“赌石”成功而要求退货或撤销交易。

第5题:

张某与潘某欲共同设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公司的设立,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2015年)

A.张某、潘某签订公司设立书面协议可代替制定公司章程
B.公司的注册资本可约定为50元人民币
C.公司可以张某姓名作为公司名称
D.张某、潘某二人可约定以潘某住所作为公司住所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有限责任公司设立。 A项:《公司法》第23条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股东符合法定人数;(二)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三)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四)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五)有公司住所。”公司章程是公司设立的必备条件,不能用公司设立书面协议代替公司章程,故A项说法错误。
B项:2013年修正后的《公司法》取消了对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时的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公司的注册资本可约定为50元。故B项说法正确。
C项:《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11条规定:“公司名称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公司只能使用一个名称。经公司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公司名称受法律保护。”《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15条规定:“企业名称可以使用自然人投资人的姓名作字号。”因此,使用张某姓名作为公司名称是可以的,故C项说法正确。
D项:《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12条规定:“公司的住所是公司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经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公司的住所只能有一个。公司的住所应当在其公司登记机关辖区内。”如果潘某的住所满足前述要求,可作为公司住所,D项说法也正确。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第6题:

被告潘某祖上遗留的16张古画是否为潘某与李某的夫妻共同财产?为什么?李某依法对多少张古画享有权利?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是潘某与李某的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共同财产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或双方所得的财产,其中包括一方或双方继承、受赠的财产。本案中的16张古画是被告潘某的父亲去世时留下的,其母对一部分古画也享有继承权。李某依法可分得2张古画。16张古画是被告潘某的父亲和母亲王某的夫妻共同财产,一人一半,各8张,潘父死后,其所有的8张画由潘某和其母王某继承,各4张,被告潘某所得的4张为潘某与李某的夫妻共同财产,李某可分得2张。


第7题:

第 87 题 依据刑法规定,以下行为哪些不成立犯罪既遂?

A.刘某基于杀害杨某的意思将其勒昏,误 以为杨某以死亡而将其扔下悬崖,事后证明, 杨某不是被勒死的,而是从悬崖坠落而死

B.杨某对富翁康某实施了诈骗行为,但康 某觉得杨某的骗局太幼稚了,懒得与他纠缠, 就给了他5000元,然后杨某离开现场

C.高某15周岁,看完枪匪片后要试自己 的胆量,就拿着木棍在小道上拦路抢劫路过的 谢某,结果被谢某夺过棍子一顿乱打,后谢某 觉得他可怜就扔给他100元钱

D.罪犯郭某趁外出劳动时,摆脱监管人员 的控制,逃回家中,但第二天被村委会抓起来 送回监狱


正确答案:BC
[考点]犯罪既遂
[答案及解析] BC。A项中刘某的行为属于认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构成犯罪既遂;B项中康某给杨某钱的原因并非陷入认识错误,C项谢某给高某钱财同高某的抢劫行为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而D项由于郭某已经摆脱监管人员控制,所以成立犯罪既遂,事后被扭送回监狱的事实不影响已经达到既遂的状态。D项还涉及对于脱逃的理解问题:脱逃,是指脱离监管机关的实际支配的行为,具体表现为逃离关押场所。脱逃的方式没有限制,如乘监管人员疏忽而逃离关押场所,乘外出劳动逃离管辖场所,再如:受到监狱奖励,节假日受准回家的罪犯,故意不在规定时间返回监狱,采取逃往外地等方式逃避入狱的,也应以脱逃罪论处。

第8题:

刘某基于杀害潘某的意思将潘某勒昏,误以为其已死亡,为毁灭证据而将潘某扔下悬崖。事后查明,潘某不是被勒死而是从悬崖坠落致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刘某在本案中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B.刘某在本案中存在打击错误

C.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D.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正确答案:AD

第9题:

潘某丈夫早年去世,生有二子一女,分别为 潘甲、潘乙和潘丙。潘乙于2000年5月起与董某同居,同年10月,潘乙写下一份“郑重声明”,内容为若 其在人身安全方面出现过重的伤或亡,其朋友董某将 取得其全部家产,其他兄弟姐妹均无权占有。2001年 4月,董某与其丈夫经协议离婚。离婚后,董某继续与 潘乙同居。2001年11月,潘乙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死 亡,留下房屋及存款等共计3万余元遗产。为遗产继 承引起纠纷,潘某诉至法院。经査,潘某已82岁高龄, 无养老金、退休金等收入,依靠子女赡养生活,但潘甲、 潘丙生活拮据,潘乙为盖房向村里借款1万元未还。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潘乙所写声明无效,其遗产全部由潘某继承
B.潘乙遗产应为潘某保留必留份
C.潘乙遗产应偿还所欠村里借款1万元
D.潘乙所写声明有效,其遗产全部由董某取得


答案:B,C
解析:
。本题涉及遗嘱的效力问题。《继承法》第 16条第3款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 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本题中,潘乙 所写郑重声明应属于自书遗嘱,虽然在立该遗嘱时,董 某与其为婚外同居,但在遗嘱生效时,董某与潘乙均为 未婚,其同居并不违反法律规定,潘乙将其遗产遗赠给 董某的行为并不违反法律规定,故A选项错误。《继 承法》第34条规定:“执行遗赠不得妨碍清偿遗赠人 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本题中,潘乙为盖房而 向村里借款1万元系其应负债务,其遗产应当先偿还 该债务后再执行遗赠或者继承,故C选项正确,D选项 错误。《继承法》第19条规定:“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 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 额。”《继承法意见 第37条第1款规定:“遗嘱人未保 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 额,遗产处理时,应当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 剩余的部分,才可参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处理。”本 题中,潘某年已82岁,又无养老金和退休金等生活来 源,其属于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潘 乙所立遗嘱应当为其保留必留份,其遗产扣除该必留 份后才可按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处理,故B选项正确。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BC。

第10题:

潘某经人介绍认识张某,商定潘某通过银行卡转账的方式为张某等人转移从网上银行诈骗的钱款,潘某按照转移钱款10%的比例提成。嗣后,张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网上银行客户黄某等人的银行卡卡号和密码,并将资金划入潘某办理的多张银行卡卡内,共计人民币100余万元。对潘某的行为认定,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洗钱罪
B.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C.窝藏、包庇罪
D.构成张某金融犯罪的同案犯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洗钱罪。行为人潘某帮助张某转移诈骗所得钱款的行为符合《刑法》第191条关于洗钱罪的规定。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