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框架中间层边框架节点如图所示。梁端A处由重力荷载代表值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G=-135kN·m,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E=±130kN·m,风荷载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w=±80kN·m。试问,框架梁端(A—A处)在考虑弯矩调幅后(调幅系数0.85),地震设计状况下梁顶最不利组合弯矩设计值MA(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题目
假定,框架中间层边框架节点如图所示。梁端A处由重力荷载代表值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G=-135kN·m,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E=±130kN·m,风荷载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w=±80kN·m。试问,框架梁端(A—A处)在考虑弯矩调幅后(调幅系数0.85),地震设计状况下梁顶最不利组合弯矩设计值MA(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250
B.310
C.350
D.440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一单层平面框架(见图),由屋顶永久荷载标准值产生的D点柱顶弯矩标准值MDgk=50kN·m。



1.由屋顶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Dqk=30kN·m,则D点的弯矩设计值MD最接近于(  )kN·m。

A. 130
B. 102
C. 96.9
D. 95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第3.2.3条规定,可变荷载效应及永久荷载效应下的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分别计算如下:
当为屋顶均布活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
MD=1.2×50+1.4×30=102kN·m;
当为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
MD=1.35×50+1.4×0.7×30=96.9kN·m<102kN·m;
故该效应组合由屋顶均布活荷载效应控制,即D点的弯矩设计值MD=102kN·m。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2题:

一幢十层教学楼,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Ⅱ类场地。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中间横向框架的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1.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已知三层横梁的支座弯矩如图所示。当考虑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而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并取调幅系数为0.8时,则边横梁的跨中弯矩设计值M最接近于(  )kN·m。

A. 73.5
B. 88
C. 93
D. 111

答案:A
解析:
边梁边支座的剪力为:V0=24.24×7.5/2=90.9kN;边支座的弯矩产生剪力为:VM=(102-92)/7.5=1.33kN;边支座的剪力为:V=90.9-1.33=89.57kN;跨中剪力为零点距边支座距离为:x=89.75/24.24=3.7m;则跨中弯矩为:



由此可知,A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3题:

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以考虑梁塑性内力重分布而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下列调幅及组合正确的是()。

A.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与风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的弯矩组合后再进行调幅

B.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应先行调幅,再与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进行组合

C.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与风荷载产生的弯矩组合后进行调幅,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不调幅

D.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与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组合后进行调幅,风荷载产生的弯矩不调幅


答案:B

第4题:

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平面为矩形,各层层高4m,房屋高度48.3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且对风荷载不敏感。抗震设防烈度7度,丙类建筑,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Ⅱ类建筑场地,填充墙采用普通非黏土类砖墙。

第8层楼面的某框架梁,其截面尺寸为b×h=300mm×600mm,梁端弯矩计算值如下: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MGE=-75kN·m风荷载作用下Mwk=±62kN·m;考虑地震作用调整后水平地震作用下MEhk=±105KN·m。试问,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该梁端截面负弯矩设计值(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提示:不考虑梁端弯矩调幅。

A.200
B.230
C.250
D.310

答案:B
解析:

第5题:

某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如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比较均匀,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别Ⅱ类。[2014年真题]



6.假定,框架中间层边框架节点如图6-3所示。梁端A处由重力荷载代表值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G=-135kN·m,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E=±130kN·m,风荷载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w=±80kN·m。试问,框架梁端(A—A处)在考虑弯矩调幅后(调幅系数0.85),地震设计状况下梁顶最不利组合弯矩设计值MA(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 250
B. 310
C. 350
D. 440

答案:B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5.2.3条第1款规定,对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梁端弯矩进行调幅:



根据第5.6.4条表5.6.4可得,由于建筑高度小于60m,不考虑风荷载,组合弯矩设计值为:



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6题:

一单层平面框架(见图),由屋顶永久荷载标准值产生的D点柱顶弯矩标准值MDgk=50kN·m。



现尚需计及如图所示由风荷载产生的D点弯矩标准值MDwk=25kN·m,由此算得D点组合后的弯矩设计值MD最接近于(  )kN·m。(不采用简化规则)


A. 117.9
B. 123.0
C. 124.4
D. 140.0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第3.2.3条规定,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分别为:
①当按屋顶均布活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ψc=0.6):
MD=1.2×50+1.4×30+1.4×0.6×25=123kN·m;
②当按风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屋顶均布活荷载的组合值系ψc=0.7):
MD=1.2×50+1.4×25+1.4×0.7×30=124.4kN·m;
③当按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
MD=1.35×50+1.4×0.7×30+1.4×0.6×25=117.9kN·m;
取三者中的最大值,则应按风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确定D点弯矩设计值MD,即MD=124.4kN·m。由此可知,C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7题:

某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一般办公楼,地下1层,地上20层,房屋高度为74.4m。该楼位于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假定经计算求得某框架边跨梁端截面的负弯矩标准值(KN.m)如下:恒载产生的MGk=-30;活载产生的MQk=-15;风载产生的Mwk=-10;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MEHk =-22。试问,在计算该梁端纵向钢筋配筋时,所采用的梁端负弯矩设计值M(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计算中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不进行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端负弯矩的调幅。
(A) -55.2
(B) -64.7
(C) -65.4
(D) -76.4


答案:C
解析:
(C) 解答: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2002) 5.6.1条~5.6.2条,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梁端组合弯矩如下:
M=1.35 x(-30)+0.7x1.4x(-15)=-55.2(kN*m)
M=1.2x(-30)+1.4x(-10)+0.7xl.4x(-15)=-64.7(kN*m)
M=1.2x(-30)+1.4x(-15)+0.6xl.4x(-10) -65.4(kN*m)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2002) 5.6.3条~5.6.4条,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梁端组合弯矩如下:
ME=1.2x[-30+0.5x(-15)] +1.3x(-22)+0.2xl.4x(-10)=-76.4(kN*m)
为了与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梁端弯矩进行比较,在进行梁端受拉钢筋计算时,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梁端弯矩需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第8题:

某31层普通办公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标准层平面如题19~22图所示,首层层高6m,其余各层层高3.8m,结构高度120m。基本风压w0=0.80kN/m2,地面粗糙度为C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0g),标准设防类建筑,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安全等级二级。



题21:假定,结构按连梁刚度不折减计算时,某层连梁LL1在8度(0.20g)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端负弯矩标准值MEhk=-660kN·m,在7度(0.10g)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端负弯矩标准值MEhk=-330kN·m,风荷载作用下梁端负弯矩标准值Mwk=-400kN·m。试问,对弹性计算的连梁弯矩M进行调幅后,连梁的弯矩设计值M′(kN·m),不应小于下列何项数值?(  )
提示:忽略重力荷载及竖向地震作用产生的梁端弯矩。

A. -490
B. -560
C. -630
D. -770

答案:B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5.6.3条及5.6.4条,地震设计状况下,当作用与作用效应按线性关系考虑时,荷载和地震作用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S=γGSGE+γEhSEhk+γEvSEvk+ψwγwSwk
式中,γEh=1.3;γw=1.4;ψw=0.2。
根据《高规》第7.2.26条条文说明,8度时调幅系数取0.5,且不小于设防烈度低一度组合弯矩及风荷载作用下弯矩,调幅后8度地震荷载及风荷载组合作用下弯矩为:
M′=(-1.3×660-0.2×1.4×400)×0.5=-485kN·m
7度地震组合下,M=-1.3×330-0.2×1.4×400=-541kN·m;
仅风荷载作用下,M=-1.4×400=-560kN·m;
比较后控制弯矩为560kN·m,故答案选B。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以下内容:
①连梁“超限”后,对内力调幅处理方法的理解;
②短暂设计状况和地震设计状况下的内力取值包络。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分析步骤如下:
①考虑连梁的塑性调幅,就是内力计算后,将连梁弯矩和剪力组合值乘以折减系数;
②调幅后的连梁弯矩也不能小于风荷载作用下的连梁弯矩;
③本题为超过60m的高层建筑,根据《高规》,地震设计状况下,应考虑风荷载的组合作用;忽略重力荷载作用产生的内力,可变荷载(风荷载)效应其控制作用时,组合值系数应取1.0。对比短暂设计状况和地震设计状况下的内力值,取控制作用的内力。

第9题:

某框架结构办公楼中的楼面长悬臂梁,悬挑长度5m,梁上承受的恒载标准值为32kN/m(包括梁自重),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的活荷载标准值为8kN/m,梁端集中恒荷载标准值为30kN。已知,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程序计算分析时未作竖向地震计算。试问,当用手算复核该悬挑梁配筋设计时,其支座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M(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2014年真题]

A、600
B、720
C、800
D、850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1.3条表5.1.3可得,悬臂梁重力荷载代表值均布荷载为:G=32+0.5×8=36kN/m;悬臂梁重力荷载代表值梁端集中荷载为:P=30kN;根据第5.3.3条规定,8度时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取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0%。根据第5.4.1条式(5.4.1)计算,支座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为:M=(1.2+1.3×0.1)×(0.5×36×52+30×5)=798kN·m。由此可知,C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10题:

一单层平面框架(图),由屋顶永久荷载标准值产生的D点柱顶弯矩标准值MDgk=50kN·m。




还需考虑风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柱脚弯矩。由桁架上永久荷载和三种可变荷载确定的柱脚最大弯矩设计值MA应为( )kN·m。计算时对效应的组合不采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年版)第3.2.4条的简化规则。

A. 215.4
B. 228
C. 230
D. 239.2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年版)第3.2.4条,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分别为:
①当属屋面活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风荷载的组合系数ψe=0.6):
MA=1.2×50+1.4×30+1.4×0.7×60+1.4×0.6×65=215.4kN·m;
②当属吊车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
MA=1.2×50+1.4×60+1.4×0.7×30+1.4×0.6×65=228kN·m;
③当属风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
MA=1.2×50+1.4×65+1.4×0.7×30+1.4×0.7×60=239.2kN·m。
比较上述三种组合的计算结果,可知风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产生最大柱脚弯矩设计值。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