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是

题目
符合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是

A.头痛、呕吐剧烈半径强直,双侧肢体活动受限
B.晨起床时发现一侧口角歪斜
C.情绪激动可并发脑血栓
D.突然偏瘫,脑脊液正常
E.晨起床时发现一侧肢瘫,神志不清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意识障碍

B:血性脑脊液

C:偏瘫

D:偏盲

E:失语


正确答案:B
解析: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根据脑血管闭塞的部位及梗死的范围而有不同的表现,如失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第2题:

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类型


答案:
解析:
(1)完全型:通常指6小时内病情达高峰者,常为完全性偏瘫,病情一般较严重,甚至昏迷。
(2)进展型:局限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重,可持续6小时至数天。
(3)缓慢进展型:起病2周后症状仍进展,常与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的脑灌流减少,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渐扩展等有关。
(4)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缺血出现的神经症状一般在24~72小时才恢复,最长可持续3周,不留后遗症。

第3题:

试述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参考答案:(1)病因: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各种原因的脑动脉炎,少数病人可因为血管外伤、先天性动脉狭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引起。(2)临床表现:本病多发于中年以后。多数病人在睡眠、安静等血流缓慢、血压降低的情况下发病。约25%的病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常见各种类型的失语、偏瘫、偏盲,并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第4题: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不包括()。

  • A、语言障碍
  • B、肢体瘫痪
  • C、感觉障碍
  • D、脑膜刺激征阳性
  • E、脑脊液正常

正确答案:D

第5题:

符合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是

A.头痛、呕吐剧烈半径强直,双侧肢体活动受限
B.晨起床时发现一侧口角斜
C.情绪激动可并发脑血栓
D.突然偏瘫,脑脊液正常
E.晨起床时发现一侧肢瘫,神志不清

答案:E
解析:
脑血栓起病缓慢,先有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等前趋症状,一般无意识障碍,多在休息或睡眠时发生。

第6题:

不符合脑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的是()。

A、多有头昏、头痛、肢麻等前驱症状

B、安静状态下发病

C、运动障碍

D、失语

E、脑膜刺激征


参考答案:E

第7题: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不包括

A.语言障碍
B.肢体瘫痪
C.感觉障碍
D.脑膜刺激征阳性
E.脑脊液正常

答案:D
解析:
临床表现 多见于50~60岁以上的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老人,多数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多数病人在睡眠和安静等血流缓慢、血压降低的情况下发生,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瘫痪。起病前可有头昏、头痛、肢体麻木、短暂失语等症状。典型病例在1~3天内达高峰。多数病人意识清楚,少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较短,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神经系统体征:失语和偏瘫。

第8题:

结合病理生理机制来阐述脑血栓形成超早期治疗的临床意义和治疗方法。


正确答案:脑血栓形成是一种急症,如想获得最佳疗效应力争超早期溶栓治疗,其临床意义为:(1)脑组织对缺血和缺氧特别敏感,阻断血流后30秒脑代谢就会发生改变,1分钟后神经元功能活动停止,脑动脉闭塞致供血区缺血超过5分钟即可出现脑梗死,因此使闭塞的血管再通越早越好。(2)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中心坏死区由于严重的完全性缺血,脑细胞已死亡;而缺血半暗带内因有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的神经元存活,如果血流迅速恢复,损伤仍是可逆的,脑代谢障碍可得到恢复,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但缺血半暗带只在一定的耐间内存在动态变化过程,当血流尽快再通时,该区可转化为正常灌注区,但如若血流持久不通则缺血半暗带区转化为梗死区。(3)脑血流再通后并非脑组织缺血损伤一定能得到恢复,其存在一个有效的时间即再灌注时间窗问题。如果脑血流的再通超过了再灌注时间窗时限,则可以通过自由基的过度形成及“瀑布式”自由基连锁反应、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的细胞毒作用和酸中毒等一系列代谢影响,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加重。因此应积极地在治疗时间窗时限内尽快使血管再通,以减少再灌注损伤。综上可以看出脑血栓形成的超早期溶栓治疗在减轻脑缺血后神经元的损伤及损伤的加重以及抢救缺血半暗带和阻止坏死区向半暗带的扩大过程中均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和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用法分别如下。①尿激酶:目前我国应用最多的溶栓药。常用量是25万~100万U,加入5%葡萄注射液或85%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0分钟至2小时滴完,剂量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定,也可采用DSA监视下行超选择性介入动脉溶栓。②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有较高的选择性和有效性,每次用量是0.9mg,总量小于90mg,该药的使用应在发病3小时内进行。另外要积极、合理地使用神经元保护剂阻止缺血区的病理发展过程,为溶栓争取时间。

第9题:

脑血栓形成患者头部禁用冷敷是为了防止_________。


正确答案:脑缺血加重

第10题:

试结合病理生理机制来阐述脑血栓形成超早期治疗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脑血栓形成是一种急症,应力争超早期溶栓治疗,方可获得较好疗效。其临床意义为:①脑组织对缺血和缺氧特别敏感,阻断脑血流后30s脑代谢就会发生改变,1min后神经元功能活动停止,脑动脉闭塞致供血区缺血超过5min即可出现脑梗死,因此使闭塞的血管再通越早越好;②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中心坏死区由于严重的完全性缺血,脑细胞已死亡;而缺血半暗带内因有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的神经元存活,如果血流迅速恢复,损伤仍是可逆的,脑代谢障碍可得到恢复,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但缺血半暗带只在一定的时间内存在动态变化过程,当血流尽快再通时,该区可转化为正常灌注区,但如若血流持久不通则缺血半暗带区转化为梗死区;③脑血流再通后并非脑组织缺血损伤一定能得到恢复,其存在一个有效的时间即再灌注时间窗问题。如果脑血流的再通超过再灌注时间窗时限,脑损伤可继续加剧,产生再灌注损伤。所以应积极的在治疗时间窗时限内尽快使血管再通,以减少再灌注损伤。综上可以看出脑血栓形成的超早期溶栓治疗在减轻脑缺血后神经元的损伤及损伤的加重以及抢救缺血半暗带和阻止坏死区向半暗带的扩大过程中均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