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不属于</em>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个性形成理论上的不同点的有()

题目
不属于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个性形成理论上的不同点的有()

A对个性的动力理解方面

B关于自我同一性问题

C对本能力量的理解方面

D在个性发展阶段划分方面

E个性形成途径方面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儿童发展的阶段性。()


参考答案:错误

第2题:

与弗洛伊德不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了生物因素的影响,也考虑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参考答案:正确

第3题:

试述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并比较其异同。统考2010研:


答:(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个人人格的基本面貌。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人格的发展就是性(心理性欲)的发展。儿童人格发展分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和生殖期(青少年期)五个阶段,
(2)艾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框架,但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认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个体人格发展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阶段1(0-1岁)信任对怀疑、阶段2(1~3岁)自主对羞怯、阶段3(3-6岁)主动对内疚、阶段4(6~12岁)勤奋对自卑、阶段5(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6(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阶段7(成人中期)繁殖对停滞、阶段8(成年晚期)完美对绝望。
(3)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将人格发展局限于母亲一儿童一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而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将个体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渐成的过程;弗洛伊德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将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了人的一生。
②联系: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的继承、扩展与修正。

第4题:

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确定人生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有

A.艾里康宁
B.艾里克森
C.弗洛伊德
D.维果茨基

答案:B,C
解析:
不同的心理学家以不同的依据划分人生阶段。艾里康宁和达维多夫分期的标准是儿童发展的主导活动。柏曼以生理发展(内分泌腺)为划分标准。皮亚杰以智力发展为划分标准。艾里克森和弗洛伊德以个性特征发展为划分标准。维果茨基研究认知发展,但不强调认知发展存在阶段。

第5题:

“心理社会危机”是( )的概念。单选

A. 艾里克森
B. 弗洛伊德
C. 皮亚杰
D. 维果茨基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 /艾里克森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第6题:

论述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


参考答案:艾里克森提出了人一生有八个发展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形成特定的性格特征。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2岁)。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2岁—4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4岁—7岁)。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为学龄期(7岁—12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为青年期(12岁—18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18岁—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25—50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第八阶段为老年期(50—死亡)。该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第7题:

用“心理社会危机”来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学者是( )。

A、弗洛伊德
B、皮亚杰
C、艾里克森
D、罗杰斯

答案:C
解析:
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发展需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会有一个危机,如果危机处理的不好,将会影响下一阶段问题的解决。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第8题:

精神分析创始人是()

A、艾里克森

B、威廉·冯特

C、罗杰斯

D、弗洛伊德


参考答案:D

第9题:

“心理社会危机”是( )的概念。
(A)艾里克森 (B)弗洛伊德
(C)皮亚杰 (D)维果茨基


答案:A
解析: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为心理社会危机。他把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需要解决不同的心理社会危机。

第10题:

试述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并比较其异同


答案:
解析: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个人人格的基本面貌。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人格的发展就是性(心理性欲)的发展。儿童人格发展分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和生殖期(青少年期)五个阶段。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艾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框架,但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认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个体人格发展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阶段1(0~1岁)信任对怀疑、阶段2(1~3岁)自主对羞怯、阶段3(3~6岁)主动对内疚、阶段4(6~12岁)勤奋对自卑、阶段5(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6(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阶段7(成人中期)繁殖对停滞、阶段8(成年晚期)完美对绝望。 (3)区别: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将人格发展局限于母亲一儿童一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而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将个体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渐成的过程。弗洛伊德的阶段只到青春期为止,艾里克森将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了人的一生。联系: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的继承、扩展与修正。在阶段的划分上,艾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五个阶段的时间划分。在论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上,艾里克森并不排除生物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