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以王维、李白为例-分析盛唐咏史怀古诗的特色。

题目

试以王维、李白为例-分析盛唐咏史怀古诗的特色。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以作品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正确答案: 盛唐诗人王维送别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宋元二使安西》,亦称《谓城曲》。诗曰: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前两句写景,热烈美好,春意盎然;后两句抒情,情意绵绵,依恋感伤。临别时刻频频劝酒,干了一杯,更尽一杯,将深情厚谊倾注在杯杯美酒中,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影响很大,后来被谱成了名曲《阳关三叠》,更是深情缅邈,荡气回肠,广为传唱。诗人高适写过一首《别董大》,与王维的《送元而使安西》相比,同是七绝,同样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给人的感觉却迥然不同。诗曰:千里黄云百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写在昏暗、寒冷、迷茫、凄清的背景下,诗人送朋友远去。后两句变哀怨为开朗,化消极为进取;这里既是对朋友热情的赞美,又是一种深情的劝慰,显示了友谊的深厚和襟怀的旷达,造语平常尔含意警拔。 盛唐诗人中被誉为“千古诗人之冠”的李白,写过一首《赠汪伦》的诗,读了让人齿颊留香。诗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简洁明了;后两句抒情,用常得奇。
李白另一首送别诗《黄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前两句叙事自然,如同大白话一般;然而却是天然好诗句。后两句借景抒情,含蓄蕴藉。

第2题: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是王维、李白。()


正确答案:错误

第3题:

南宋咏史怀古词有什么特征?试以辛弃疾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辛弃疾是南宋最重要的词人,他的咏史怀古词也写得极具特色,成就也相当高。他的许多咏史怀古之作,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等,吊古伤今,于史事的吟咏中寓托作者的怀抱,咏史和咏怀结合的十分完美,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这正是南宋咏诗词的特色。《八声甘州》中,辛弃疾咏写李广的悲剧性遭遇,一生虽然功勋卓著却不为朝廷所承认,到头来不但没有得到封侯的奖赏,反而屡受打击,最终自杀而亡。辛弃疾这里是咏史,同时也是咏坏,寄托着自己的身世之慨,表明自己不愿闲居田园,而想建功报国的心愿。
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更是一首脍炙人口怀古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此词怀写三国时的英雄孙权,吊古中包含着词人对重整天下的英雄的呼唤,词调慷慨激昂。

第4题:

南宋咏史怀古词有什么特征?试以辛疾弃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内容上不以抒写离愁别恨为主,而是在词里抒写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对朝廷苟安的愤怒、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并以此来共勉。
(2)风格上摆脱了婉约缠绵的送别词风,表现为激昂、豪放、悲壮。
(3)风格慷慨悲壮。
代表作: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第5题:

著名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是非同凡响的盛唐之音。其作者是()。

  • A、王维
  • B、孟浩然
  • C、李白
  • D、杜甫

正确答案:C

第6题:

试以《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金逸铭的童话诗《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另辟蹊径,让众多的“标点符号”活了起来,在“字典公公”家里展开了一番争论。这首诗对孩子的教喻作用十分明显,却又并不是枯燥的说教。这就得益于拟人化手法的成功运用。无论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还是无生命的物体,甚至观念、现象,都可以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来,写成一篇好的童话。

第7题:

为什么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试以《山居秋暝》为例,作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王维山水田园诗最大的特色是“诗中有画”,《山居秋暝》是典型代表作。在这首诗中,整首诗的景物描写,犹如一幅极其简淡朴素的素描画,线条简单,但画意盎然。如:颔联上句写所见——月光,下句写所闻——清泉。颈联上句写所闻——由隐而显,下句写所见——由显而隐。这样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场景交叉转换,变化有致,极富诗情画意。

第8题:

简述中晚唐咏史怀古诗的特色?


正确答案: 中唐咏史怀古诗的特色:
(1)作家作品大量出现。当时诗坛的大部分作家都染指咏史怀古诗的创作,如刘禹锡就写了26首咏史怀古诗。
(2)咏史怀古诗的总体水平较高。白居易的《长恨歌》、刘禹锡的《西寨山怀古》更是上乘之作。
晚唐出现了一大批咏史诗人和大量咏史之作。周昙和胡曾是晚唐两位专力于咏诗怀古诗歌创作的诗人,胡曾也著有《咏史诗》三卷,共150首,也都是七言绝句。其他饶有成就的诗人还有温庭筠、许浑、皮日休、杜牧、李商隐等人。
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诗坛上成就最高的两位诗人,时称“小李杜”。李商隐以其细密绵丽的爱情诗著称于世,他的咏史诗也写的极富特色。
杜牧的咏史诗在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其艺术成就突出地体现在其咏史绝句中,主要有《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金谷园》、《卞河怀古》、《题商山四皓庙》、《题木兰庙》等。
唐朝经历了初盛中晚的历时性发展,咏史怀古诗也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成长变化,从诗歌的主题到诗歌的艺术特征,咏史怀古诗也经历了一个成熟完型的过程,并在晚唐结出了硕果,成为晚唐余景中的一抹亮色。

第9题:

以辛弃疾的作品为例,分析唐宋咏史怀古诗词有什么特征。


正确答案: 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特征表现为:
一、“诗”与“史”的结合,即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首先,它不是对历史小事或事实进行简单的敷写或重复,而是史事的文学化,将史事以文学形式中特有的诗的手段,进行重新的理解和架构,最终成为一种不同于历史的文学样式。其次,又有历史事实作为凭依,而不是空发议论或单纯地抒情。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二、“咏史”与“言志”的统一,即借咏写历史表现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而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大多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无论是李白的《古风》还是王维的《夷门歌》,都隐藏着诗人的心志。辛弃疾的词中歌颂了大批古代的英雄人物:有“悠悠万世功”的大禹,有“隆中卧龙”的诸葛亮;有出师北伐感叹“树犹如此”的桓温;有“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有“石卧山前认虎”的飞将军李广;有“尚能饭否”的老将军廉颇等等。作者歌颂这一大批英雄人物,是为了抒发自己的英雄襟怀和渴望为国立功的抱负。
三、“古”与“今”的结合,即在时空的跨度上具有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创作路数,通常先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此词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

第10题:

试以王维和李白的作品为例,分析盛唐咏史诗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


正确答案:从外在形态上讲,咏诗怀古诗词是文学和历史的统一;而从诗歌的内容构成上说,咏诗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则在于“咏诗”与“言志”的结合,并且最终归结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不是目的,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不但咏史所咏史事的内容多含有政治的成分,是对政治的关注,而且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也大都或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或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这些也都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讲,咏史诗更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无论是初盛唐时期借对历史上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怀写,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为主题的咏史诗歌创作,如李白、王维等人的咏史怀古诗歌;还是中晚唐及宋代后期咏史诗词中借对六朝兴亡的哀悼,表达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唐代的咏史怀古诗词,基本上都是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单纯的对史事的书写,不是咏史诗的仅有的目的,唐宋绝大多数咏史怀古诗词都是借诗言志、抒情,有所寄托。如李白的《古风》“齐有倜傥生”,咏写鲁仲连,最后两句是“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最终归结到对自身的感叹上,这可以看做是借史言志的一个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