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以七绝作品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题目

试以七绝作品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情感特点。


正确答案: 送别的诗,绝大部分是诉说难分难舍的心情,是忧愁悲苦的,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却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一种豪迈的歌声。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而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是不相同的。接下来两句描写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再接下去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我们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诗人广阔的襟怀真的可以囊括世界;诗的气势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澜,显出诗人的绝大笔力。从这里不难感受到盛唐送别诗有一股新鲜的气息。王勃作为初唐较早出现的诗歌大革新大发展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诗歌都显得很有骨气,刚健不闻,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这首诗送别诗质朴雄浑,横溢奔放,格调高昂,健康向上,一扫离别诗的哀愁之调。让当时的人们闻之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

第2题:

试以作品为例分析三类超人体童话形象。


正确答案:1)以常人形象拥有超人力量;比如《波得潘》中的彼得就是一个会飞的小男孩,《长袜子皮皮》中的女孩皮皮穿得怪异,但力大无比;
2)以非人类形象拥有超人力量。如早期童话中的仙女、小精灵、巫等,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有魔力的金鱼能满足人类的种种奢望。《海的女儿》,长着人身鱼尾拥有300年寿命等
3)是宝物形象。如张天冀《宝葫芦的秘密》中会与主人公王葆对话的宝葫芦,如《打火匣》中的打火匣,《七色花》中的七色花等。

第3题:

南宋咏史怀古词有什么特征?试以辛弃疾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辛弃疾是南宋最重要的词人,他的咏史怀古词也写得极具特色,成就也相当高。他的许多咏史怀古之作,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等,吊古伤今,于史事的吟咏中寓托作者的怀抱,咏史和咏怀结合的十分完美,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这正是南宋咏诗词的特色。《八声甘州》中,辛弃疾咏写李广的悲剧性遭遇,一生虽然功勋卓著却不为朝廷所承认,到头来不但没有得到封侯的奖赏,反而屡受打击,最终自杀而亡。辛弃疾这里是咏史,同时也是咏坏,寄托着自己的身世之慨,表明自己不愿闲居田园,而想建功报国的心愿。
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更是一首脍炙人口怀古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此词怀写三国时的英雄孙权,吊古中包含着词人对重整天下的英雄的呼唤,词调慷慨激昂。

第4题:

以七绝作品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正确答案: 唐代离别现象的普遍存在和人们对离别之情的高度重视,构成唐人送别诗繁荣的根本原因。
同时,诗人们的精心创作,前人描写送别诗的艺术经验的积累,以及唐代音乐与送别诗的结合等条件,使得唐人送别诗不仅繁荣,而且以其对离别心理的专门、全面、深刻、细腻的描写,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1)唐代的离别现象大致涉及征戍使边、行旅漫游、迁谪下第等。
2)送别诗除了表现双方的深厚感情,还表达诗人进步的人生观、社会观、理想抱负和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等思想。如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示自己不再留意于污浊的官场等。
3)充满风景、风俗的新奇画面,如李白送孟浩然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岑参送武判官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柳、草、水、云、月、酒成为送别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第5题:

南宋咏史怀古词有什么特征?试以辛疾弃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内容上不以抒写离愁别恨为主,而是在词里抒写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对朝廷苟安的愤怒、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并以此来共勉。
(2)风格上摆脱了婉约缠绵的送别词风,表现为激昂、豪放、悲壮。
(3)风格慷慨悲壮。
代表作: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第6题:

盛唐被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的诗人是()。


正确答案:王昌龄

第7题:

盛唐诗人,善边塞诗,以七绝善长,有“七绝圣手”之称的是()。


正确答案:王昌龄

第8题:

试以作品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正确答案: 盛唐诗人王维送别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宋元二使安西》,亦称《谓城曲》。诗曰: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前两句写景,热烈美好,春意盎然;后两句抒情,情意绵绵,依恋感伤。临别时刻频频劝酒,干了一杯,更尽一杯,将深情厚谊倾注在杯杯美酒中,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影响很大,后来被谱成了名曲《阳关三叠》,更是深情缅邈,荡气回肠,广为传唱。诗人高适写过一首《别董大》,与王维的《送元而使安西》相比,同是七绝,同样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给人的感觉却迥然不同。诗曰:千里黄云百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写在昏暗、寒冷、迷茫、凄清的背景下,诗人送朋友远去。后两句变哀怨为开朗,化消极为进取;这里既是对朋友热情的赞美,又是一种深情的劝慰,显示了友谊的深厚和襟怀的旷达,造语平常尔含意警拔。 盛唐诗人中被誉为“千古诗人之冠”的李白,写过一首《赠汪伦》的诗,读了让人齿颊留香。诗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简洁明了;后两句抒情,用常得奇。
李白另一首送别诗《黄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前两句叙事自然,如同大白话一般;然而却是天然好诗句。后两句借景抒情,含蓄蕴藉。

第9题:

以抒情为主送别诗有什么特点?结合作品分析


正确答案: 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
(1)内容上较广泛,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别离的幽怨与痛苦,自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而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则极写情人间的缠绵悱恻。这些可算是亲人间的、情人间的离别,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抒写更多的则是同僚间的、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手法多样,特别是借景抒情更具特色。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借景抒情,如李白的《送友人》;融情入景,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2)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
王勃的《别薛华》)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挫折,迢迢千里唯失意相伴,哀伤情绪是很浓厚的。但是友人分别也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样是王勃的送别诗,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句子,与《别薛华》在格调上迥然不同,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
(3)语言上造句精审,言浅情深,自有天然韵味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那是一种醇正地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 如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用朴素的语言,写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着笔,不事雕琢,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第10题:

试以王维和李白的作品为例,分析盛唐咏史诗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


正确答案:从外在形态上讲,咏诗怀古诗词是文学和历史的统一;而从诗歌的内容构成上说,咏诗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则在于“咏诗”与“言志”的结合,并且最终归结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不是目的,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不但咏史所咏史事的内容多含有政治的成分,是对政治的关注,而且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也大都或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或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这些也都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讲,咏史诗更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无论是初盛唐时期借对历史上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怀写,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为主题的咏史诗歌创作,如李白、王维等人的咏史怀古诗歌;还是中晚唐及宋代后期咏史诗词中借对六朝兴亡的哀悼,表达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唐代的咏史怀古诗词,基本上都是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单纯的对史事的书写,不是咏史诗的仅有的目的,唐宋绝大多数咏史怀古诗词都是借诗言志、抒情,有所寄托。如李白的《古风》“齐有倜傥生”,咏写鲁仲连,最后两句是“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最终归结到对自身的感叹上,这可以看做是借史言志的一个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