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中,物在焦点外,两倍焦距内,成()

题目

凸透镜成像中,物在焦点外,两倍焦距内,成()

  • A、缩小的虚像
  • B、缩小的实像
  • C、放大的虚像
  • D、放大的实像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D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09赤峰)凸透镜甲的焦距为10cm,凸透镜乙的焦距为20cm,爸同一个物体分别放在甲、乙前25cm处,则通过两个凸透镜都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透镜成像较大 B、乙透镜成像较大

C、甲乙透镜成像一样大 D、甲、乙透镜成像大小无法比较


正确答案:B

第2题:

放在凸透镜前10厘米高的蜡烛,通过凸透镜折射以后成的像高15厘米,则物距的范围在( )

A.小于焦距

B.大于焦距,小于2倍焦距

C.大于2倍焦距

D.无法确定


正确答案:B

第3题:

凸透镜成像中,若物距为2倍焦距,其成的像是( )。

A.倒立缩小实像

B.倒立等大实像

C.倒立放大实像

D.不成像


正确答案:B

第4题:

凸透镜成像中,若物距为2倍焦距,其成的像是()。

  • A、倒立缩小实像
  • B、倒立等大实像
  • C、倒立放大实像
  • D、不成像

正确答案:B

第5题:

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外时成()。

  • A、虚象
  • B、正立
  • C、倒立
  • D、实象

正确答案:D

第6题:

物位于凸透镜2倍焦距至无限远,像位于()。

A.第二焦点至对侧2倍焦距之间,缩小,倒立,实像

B.对侧2倍焦距上,等大,倒立,实像

C.不能成像

D.对侧两倍焦距以外,放大,倒立,实像


参考答案:B

第7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凸透镜”的内容要求为:“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材料二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凸透镜”一节,关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演示实验如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厂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比如.我们可以注意观察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像的情况(图5.3-1)。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内容。任务:
(1)简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24分)


答案:
解析: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②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j兴趣,学生增强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










{图9}

第8题:

X线管焦点到成像介质的距离称为

A、焦距

B、焦栅距

C、焦-片距

D、焦-物距

E、物-恰片距


参考答案:C

第9题:

凸透镜成像有多种情况,当物体放在透镜焦点之内时像结在()。

  • A、物体同一侧
  • B、物体另一侧
  • C、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

正确答案:A

第10题:

共轭法测凸透镜焦距时,二次成像的条件是什么?有何优点?


正确答案:二次成像的条件是箭物与屏的距离D必须大于4倍凸透镜的焦距。用这种方法测量焦距,避免了测量物距、像距时估计光心位置不准所带来的误差,在理论上比较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