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闽台民间故事产生背景。

题目

简述闽台民间故事产生背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闽台文学渊源。


正确答案:闽台一水之隔,地缘、血缘、语缘、习俗相近,自唐朝到清朝,福建移居台湾逐渐形成台湾居民主体,现在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台湾人祖籍福建。相同母语基础上生成的台湾文学,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个文化区域,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第2题:

简述闽台民间故事的特点。


正确答案: (1)闽台两地故事多有关联
(2)情节跌荡起伏,人物性格鲜明。
(3)许多民间故事凝固成具有告惩意义的谚语。
(4)共同主题有多种说法

第3题:

简述会计电算化的产生背景。


参考答案:一方面,要使得会计信息系统满足企业内外两个方面的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特别是提供企业内部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单靠手工会计的操作难以做到。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外各个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在质量上(如正确性、完整性、相关性、及时性等)以及信息的发布和传递方式上都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手工处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只有以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才能使会计信息系统的职能得到最大发挥。在这种背景下,会计电算化应运而生。

第4题:

闽台民间故事的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反映伦理道德观
(2)反映戒贪的思想
(3)反映命中注定观念
(4)反映浪子回头金不换

第5题:

简述闽台宗教交往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正确答案: 1、把握闽台宗教的差异,在非原则问题上求大同存小异,因势利导,进一步通过宗教交往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2、做好台湾宗教界到福建寻根访祖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以寻根为目的的宗教交往。
3、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并解决闽台宗教交往中的问题。
4、既要看到闽台宗教交往中寻根谒祖接通法脉的主流因素,也要注意到隐藏在交往中暗礁和支流,时时保持清醒头脑,把握交往的主动权。

第6题:

简述闽台宗教交往所产生的影响。


正确答案:1、打破台湾当局阻挠“三通”,推行“戒急用忍”等限制
2、增加了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加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3、消除了误解,培养了互信,加深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热爱
4、促进了福建宗教界的公益事业
5、激发了台湾同胞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
6、提升了宗教文化的品质,增强了宗教文化的传承
7、影响大,接触广,层次高

第7题:

简述闽台诗钟的价值。


正确答案:诗钟在台湾建省初期(1886-1893)时对台湾诗界有如下积极影响:
其一、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诗社活动经常化、常规化的风气;
其二、促成台湾各地、各界文学爱好者的联谊;
其三、推出一批佳作名篇;
其四、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诗钟之会促使台湾诗人‘养成’和‘磨练’汉文学的‘趣味’和‘表现的功夫’,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击钵催诗”的竞技,过于追求形式、技巧,脱离现实,最终堕入文字游戏的末路,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第8题:

举一个你熟悉的福建民间故事,并说说他产生的背景及与福建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关系。


正确答案:光饼的历史,还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
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连日阴雨,军中不能开伙,戚继光便下令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不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继光饼”。这种叫法如今在该省的福安等地依然保持着。
还有一种起源说是闽东南民众为戚继光的军队预备的干粮。但关于这种说法,浙江慈溪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说却能提供一点佐证。据说,戚继光率领士兵追杀捕剿倭寇,贵在用兵神速,但行军过程中,架锅烧饭拖延不少时间,戚继光又想不出其他的好法子。有一次,行军至慈溪龙山东门外,一老农为戚家军献上许多中间小孔、外置芝麻的咸饼以作慰劳,并对戚继光说,这饼光光的,用绳子穿上带在身边,饿时即可充饥。消息传开后,沿海各地的百姓争相为军队做光饼。光饼名称从此流传开来。由于助戚家军平倭有功,据说明嘉靖帝赐名曰“继光饼”。也因为该饼略带咸味,又称咸光饼。
另有一种说法是,戚继光解放了被倭寇关押的百姓后,把自己的干粮分给百姓充饥,于是百姓称之为“继光饼”。
光饼深受福州人的喜爱。古代文人喜吃光饼,那些进京赶考的举子路过福州时,都要买许多光饼用作途中干粮,久而久之,吃了多少光饼就成了衡量举子们用功程度的代名词。现在的福州人吃光饼,更有诸多花样。有将炒干的海苔菜夹在饼中再加上酸辣佐料的苔菜饼,有将芥菜心夹在饼里的辣菜饼,还有将米粉肉夹在饼里的夹肉饼等等。以前光饼属于街头小吃,不登大雅之堂,如今福州人宴桌也摆上了光饼。福州人在请远方客人品尝光饼时,都要自豪地给客人介绍光饼的传说。
在福州,人们通常把饼面没有芝麻的叫“光饼”,有芝麻的叫“福清饼”。但在距福州60公里的福清市,人们则把饼面有芝麻的叫“光饼”。要论“津津有味”,比较起来,还是福清人做的光饼略胜一筹。

第9题:

简述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


正确答案:1、移民潮将闽地宗教带进台岛。
2、台湾的宗教仪礼大多源于福建。
3、闽台地缘的便利使两岸地宗教有一种天然联系。
4、闽台两地宗教法脉相联。
5、闽台两地宗教场所之间关系密切。
6、闽台两地语言上的互通使传教较为便利。
7、在宗教组织从属上关系密切。
8、闽台两地宗教在经济上互相支持。
9、台湾的宗教教育直接受福建影响。
10、两岸宗教活动频繁。

第10题:

简述闽台主要民间禁忌概况及产生原因。


正确答案: 禁忌,即“忌讳”,在民俗学中也称为“塔布”(caboo或tabu的译音)。简单地说,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便是禁忌。
完整地表述就应该是:由对不洁事物的憎恶和对危险事物的畏惮以及对于神圣事物的崇敬所产生的禁制便是所谓禁忌。人们相信,触犯和接触到任何一条宗教规则和社会惯例中的禁忌,都将遭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自然、社会及自身的惩罚。禁忌产生于原始民族由于知识的贫乏,对于一种超自然力的崇信。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一个人都要受到各种禁忌的约束。民间禁忌大多是荒诞的、迷信的、迂腐不堪的,是建立在错误观念上的,缺乏科学依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甚至是严重危害。但是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婚姻制度、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
禁忌的类型与产生的原因:类型-禁忌就其性质可分为宗教信仰的和社会习惯的两类,而就其规定的形式则可分为法律的、礼仪的和土俗的,它们彼此之间也有相交叉的。
产生原因:
(1)源于宗教信仰的禁忌,产生得很早,是先民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而自发地遵从的。所以,这种禁忌可以称为蒙昧型的禁忌。
(2)源于社会习惯的禁忌,产生得较晚,是古人受生活经验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所自觉地恪守的。所以,这种禁忌也可以称之为理性型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