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中,最合适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题目

下列实验中,最合适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 A、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 B、调查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
  • C、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 D、调查土壤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高中生物《标志重捕法》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 上午 广东省东莞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标志重捕法
2.内容:
活动目标:1.举例说出标志重捕法的程序。2.尝试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的数量。
设计实验:
(1)材料选择:塑料盆,盘,白色粉笔头,红墨水等
(2)具体实验步骤:
1.将若干个白色粉笔头放入塑料盆中。
2.从塑料盆中随机取30个粉笔头,放在盘中,并用红墨水染色。
3.把染色后的粉笔头重新放入盆中,并与未染色的粉笔头混合。
4.再从盆中随机逐个取20个粉笔头,数一数染过色的有多少。
5.利用数学知识估算盆中全部粉笔头的数量。
6.数一数全部的粉笔头数,与估算出的数量比一比,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3)总结与讨论:①是否必须第一次取30个,第二次取20个?②与同学交流你总结出的公式。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然后再放回到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来估算被调查种群的数量。这种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称为标志重捕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对不断移位的动物的调查。例如,对某种鼠的种群数量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为M,第二次捕获数为n,其中被标志数为m,设该种群总数量为N,则N=n/m*M。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中要有情境设计;
(2)要有适当的提问环节;
(3)要有适当的板书。
答辩题目
1.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2.这节课你是怎么导入的?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什么是种群?(由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同种个体集合而成的称为种群。)
联系生活实际提问:一个池塘中所有大大小小的青鱼组成一个种群,一块草地上的所有的黄芪也组成一个种群,种群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特征呢?(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
设疑:怎样快速测算某一地区的动物的种群数量呢?引出课题。
(二)新课展开
1.实验原理及提出问题
播放人与自然中片段视频,提问:在视频中这些学者运用了一种方法了解了高原上狼群的大体生存数量,从而知道了高原上狼群的种群密度。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什么是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然后再放回到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来估算被调查种群的数量。标志重捕法常用于鸟类、哺乳动物及鱼类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继续设疑:在自然环境中,很多动物活动范围非常广,如何计算出种群数量呢?
2.做出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述问题有探究价值,接着引导学生作出大胆推测,做出假设:第一次捕获并标志为M,第二次捕获数为n,其中被标志数为m,设该种群总数量为N,则种群数量N=n/m*M。
3.制定实验方案
依照课前分组,小组讨论实验基本思路,教师巡视,之后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其他小组顺着该组同学设计思路继续推测实验预期结果。
教师进一步引导小组进一步讨论该实验的具体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用具和基本步骤。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其他小组对该小组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教师重点强调标记后要随机抓取,抓取之前需将标记物与未标记物混合,设计重复实验。
4.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参考教材中的操作步骤,结合实验方案,分组动手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完成下面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叙述实验结果。



5.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分析讨论以下问题,并得出最终实验结论。
①每次抓取之前为什么要摇晃几下?为什么最好闭着眼睛抓?
(每次抓取之前要混合均匀,注意随机抓取,最好闭着眼睛抓,以避免误差。)
②哪些因素会造成实验的误差?
(选择的材料大小要一致且合适,以方便抓取:材料太大太小都不好,太大每次抓取数太少,太小计数太麻烦。质地要统一,摸抓时手感相同,以避免误差。要做重复实验,求平均值。注意细节问题,减少实验误差。)
6.表达交流
回到课前所提的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运用本节所学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对某种群数量调查中,假设第一次捕获并标志为M,第二次捕获数为n,其中被标志数为m,设该种群总数量为N,则该种群的数量N=n/m*M。)
(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将实验室恢复到原位。
作业: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并思考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的数量能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
种群是由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同种个体集合而成的,但组成种群后就出现了一些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包括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
2.这节课你是怎么导入的?
【参考答案】
我主要采用了温故知新的方式导入这节课。具体如下:首先简单复习种群的概念,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提问:一个池塘中所有大大小小的青鱼组成一个种群,一块草地上的所有的黄芪也组成一个种群……种群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特征呢?学生通过回答出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继而进一步提问:怎样快速测算某一地区的动物的种群数量呢??顺势引入课题。
这样导入利于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并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激发他们想要亲身动手实验进行操作,从而顺利的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第2题:

在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答案:B
解析:
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的标记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再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m),由公式可知,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分母变小,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A错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少计了方格相邻两边上的酵母菌数量,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B正确。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则基数偏大,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C错误。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则由于患者家系中患病率偏高,导致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D错误。故答案选B。

第3题:

估计鱼类种群数量的方法有()。

A.间接计数法

B.标志重捕法

C.渔获物组成法

D.直接计数法


本题答案:B, D

第4题:

估计鱼类种群数量的方法有()。

  • A、间接计数法
  • B、标志重捕法
  • C、渔获物组成法
  • D、直接计数法

正确答案:B,D

第5题:

调查是生物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调查方法的应用正确的是( )。

A.在水草丰富的浅水区确定样方调查芦苇密度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路线
C.定期从酵母菌培养液中取样并计数,调查其种群增长
D.在较大的样本人群中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

答案:B,C,D
解析:
样方调查种群密度必须随机取样,而不能在水草丰富的浅水区确定样方,故A错误;由于动物的生活范围大,所以调查动物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路线一般用标志重捕法,故B正确;酵母菌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所以要定期从酵母菌培养液中取样计数,调查其种群增长,故C正确;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因此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需要在较大的样本人群中进行,故D正确。

第6题:

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估算某植物种群密度时样方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
B.估算某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
C.若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鸟的种群数量,调查期间标志物脱落则实际调查数据会偏小
D.用取样器取样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

答案:D
解析:
用样方法估算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样方越多实验结果越准确,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A项错误。土壤中的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而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通过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B项错误,D项正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部分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C项错误。

第7题:

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相符的是()。

A.给鲫鱼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蚂蚁的种群密度
C.用样方法调查鱼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
D.用样方法调查棉田中棉铃虫的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
洄游是鱼类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些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种的特点的移动,鲫鱼不是洄游鱼类,A项错误。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蚂蚁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B项错误。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C项错误、D项正确。

第8题:

下列有关生物学的科学研究与所用的科学方法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纸层析法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C、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假说-演绎法

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标志重捕法


答案:D

第9题:

在调查种群密度时,下列哪一种群可使用标志重捕法 ( )

A.一片池塘中的鲤鱼
B.一片草地上的蒲公英
C.一片森林中的杨树
D.一片花丛中的菊花

答案:A
解析: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而B、C、D项中的对象都为不会活动的植物,故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而池塘中的鲤鱼活动能力强,可用标志重捕法。

第10题:

用粘捕法测得蟑螂密度的单位是:只/夜


正确答案:错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