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可以使人向善,让我们体验生活的乐趣,懂得做人的道理。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第1题:
A、多读书
B、读好书
C、好读书
D、多做阅读题
第2题:
书是读不尽的,即使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读的价值。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
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
A.读书要少而精
B.读书须慎加选择
C.读书多了无益处
D.读书常会得不偿失
第3题:
书是读不尽的,即使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
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
A. 读书要少而精 B. 读书须慎加选择
C. 读书多了无益处 D. 读书常会得不偿失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7题:
许多学者都谈到“勤”和“恒”这两者的重要性,我深有同感。假如有人问:治学有没有诀窍?那么我想,勤和恒就是最基本的诀窍。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这是中国的古话。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点成绩,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当然,勤和恒是不可分的。事实上,勤字中间就包含了恒的意思,譬如我们劝人多读书,决不是希望他读一本书。读一天书,而是希望他天天读,持之以恒,把每天读书养成习惯。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
A.“勤”和“恒”的重要性
B.治学的诀窍
C.“勤”和“恒”不能分开
D.勤能补拙,业精于勤
第8题:
(四)阅读《不朽之盛事》。回答22—25题(11分)
不朽之盛事
①书写了给人读,人读了书又写书,写了书再给更多的人读。文化就是这么传承的,也是这么发展的。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靠的是包括写书在内的这样一些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中国最早的书,是刻在兽骨上的,后来是竹简,再后来是刻板、活字印成的纸书,如今是电脑页面,是数字化的书。
②花开花谢,往来古今,许多写书的人不在了,而他的书仍在,仍有人在读。许多写书的人和读书的人并不相遇,但他们的心仍跨越时空地在交流。读书之时,心如止水。仿佛两个人在空灵寂静的屋子里促膝交谈,彼此之间的呼吸也能听得清清楚楚。阅读能够使人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读书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使人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读书不仅在于长知识,还有比长知识更为重要的,我以为是在学做人。人写书不是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当然传授知识是很重要的。事实上,所有的写书人都是在写自己。“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是辨证的。我们读书,读到了最后,就是读人。任何一个写书人,归根结蒂,写到了最后,莫不是总写进了自己的抱负、胸襟和情怀。他总是有所寄托,不然,他为何要写书?
④正是因此,我们读《离骚》读出了屈原,读《史记》读出了司马迁,读《岳阳楼记》读出了范仲淹,读《阿Q正传》、读《狂人日记》、读《孔乙己》、读《祝福》读出了鲁迅。我们读屈原、读司马迁、读范仲淹、读鲁迅,读出了世道人心,读出了悲天悯人,读出了光明正大。在中国的文学理念中,从来都把书和人联系起来讲,什么叫“文如其人”,什么叫“道德文章”,都是讲:书即人,人即书。
⑤这是否有些绝对了?也许有那么一点。的确存在一种文字和人品不相符甚而相背谬的书,那是一些假人写的假书。我们此时讲的,已将这些排除在外了。我们认定读书不可读欺世盗名的书,做人要做光明磊落之人。
⑥我们坚持这样的信念:读书除了长知识,更是要学做人。这对写书人和读书人来说,都是“不朽之盛事”。 (选文有改动)
22.(2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9题:
第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