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

题目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期,坚持和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有什么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2008年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抗震救灾重大胜利。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

A.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 B.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C.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 D.为国争光、艰苦奋斗、精益求精、勇攀高峰、团结协作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正确答案:B

第2题: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是对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中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第3题: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____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A.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B.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C.扶危济困、救死扶伤

D.团结协作、克服困难


正确答案:A

第4题: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内容有()

  •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 B、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 C、不畏艰难,百折不挠
  • D、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正确答案:A,B,C

第5题: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 A、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 B、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 C、扶危济困、救死扶伤
  • D、团结协作、克服困难

正确答案:A

第6题:

2008年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抗震救灾重大胜利。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 )


A.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
B.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C.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
D. 为国争光,艰苦奋斗,精益求精,勇攀高峰,团结协作

答案:B
解析:
解题指导: 6月30日,汶川大地震49天之后,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是对抗震救灾实践的精辟总结,也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揭示。故答案为B。

第7题: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着重从哪几个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正确答案: 第一,进一步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第二,进一步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三,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第五,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
第六,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

第8题:

要深入宣传党中央决策部署,营造万众一心阻击疫情的舆论氛围,凝聚起()的强大正能量。

A.万众一心

B.众志成城

C.共克时艰

D.同心协力


答案:BC

第9题:

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5月11日提出()

  • A、育人为本,美育为先
  • B、育人为本,体育为先
  • C、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 D、育人为本,智育为先

正确答案:C

第10题:

2008年6月,胡锦涛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讲话中,概括了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 A、不畏艰险
  • B、百折不挠
  • C、以人为本
  • D、尊重科学

正确答案:A,B,C,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