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这句话是商鞅说的。

题目

“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这句话是商鞅说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关于“法”、“法律”的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中国古代“法”字解释为“刑”

B.欧洲大陆国家的民族语言中,大多用两个不同的字来表示“法”和“法律”

C.拉丁文中的“Jus”,不仅指“法”,而且指“权利”、“公平”、“正义”等含义

D.《管子·七臣七主》:“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此乃“法律”作为独立合成词的开始


参考答案:D

第2题:

纵观历史,行政制度从产生以来,就起着规范行政权力运作的作用,如中国古代政治家管仲所云:“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行政管理制度在规范行政权力运作方面的作用有( )

A. 行政制度确认行政权力是相对独立的国家权力
B. 行政制度规定对行政权力主体进行监督的范围和方式
C. 行政制度保障行政权力对行政相对人的有效行使
D. 行政制度规定行政活动的程序,使行政活动有章可循

答案:A,B,C,D
解析:
行政制度自从产生以来,就起着规范行政权力运作的作用。第一,行政制度确认行政权力是相对权力的国家权力,主要由行政机关享有和行使,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活动不得受到非法干预和阻挠。第二,行政制度保障行政权力对行政相对人的有效行使。第三,行政制度规定行政活动的程序,从而使行政活动有章可循,增强行政后果的可预见性。第四,行政制度规定对行政权力主体进行监督的范围和方式。总之,行政制度的重要功能在于保证行政权力合法、适当、有效地运行。故本题答案选ABCD

第3题: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这句话出自( )。

A、荀况(战国)《荀子·君道》

B、商鞅(战国)《商君书·定分》

C、韩非(战国)《韩非子·有度》

D、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参考答案:(B)

第4题:

“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这句话是商鞅说的。

A

B



第5题:

(2005年真题)结合给定的材料,分析法律作用的分类以及不同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材料1:《管子·七臣七主》:“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材料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私有制社会中政府的职能时曾指出:“政府的监督劳动和全面干涉包括两个方面:既包括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相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殊职能。”
材料3: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维持下去。”


答案:
解析:
(1)法律的作用是指法律对人们的行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发生的影响。一切社会法律的作用都可以有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之分。法律的规范作用是从法律的特征角度出发来解释的法律作用,而法律的社会作用是从法律的本质和目的这一角度出发来解释的法律的作用。
(2)法律的规范作用和法律的社会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手段,法律的社会作用是目的。材料1实际上涉及了法律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我们可以理解为:法律是通过发挥其“令人知事”和“规矩绳墨”等规范作用来实现其“兴功惧暴”和“定分止争”的社会目的的。
(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表明,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律的社会作用又可以分为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两个方面,“执行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相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殊职能”是指法律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而“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是指法律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4)材料3表明维护阶级统治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两种作用虽有区别,但是在本质上并不矛盾,法律只有在很好地执行了社会公共事务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维护阶级统治的目的。

第6题:

下列句子中,“者”字用在时间词后面,是助词的是()

A、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B、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C、视吾家所寡有者

D、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参考答案:B

第7题:

★ 管子在《管子?法法》中说、“法立令行,则民之用者众矣。法不立令不行,则民之用者寡矣。”对这句话反映的法律特征,下列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A.法律的强制性 B.法律的共同性
C.法律的安定性 D.法律的社会性


答案:C
解析: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发挥法律的作用,法律应具有安定性的特征,正因为如此,法律不得轻易变更,法律必须明确实行,保持相对不变。管子的这句话正是揭示了法律的安定性。

第8题:

以下哪些表述是非马克思主义的()。

A.“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B.“法者,刑法也,所以禁强御暴也”

C.“法是使人们的行为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

D.“法律就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


参考答案:A, B, C

第9题:

请说明下面这三句话的基本含义,并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加以评析。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上》


答案:
解析:
(1)这三句话的核心含义都是说明民心民意是不可违的天道,统治者要体察民情,达民所欲。
(2)这三句话说明了西周统治者已经认识到民心向背决定着王朝的盛衰、兴亡,而统治者能否行“德政”又关系到民心的向背,所以西周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的主张。其“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法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上天和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
(3)西周统治者的这种以“德”为核心的天命观高度重视“民”的重要性,为以后历朝历代的贤明统治者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王对民的残酷剥削。

第10题:

荀子在其著作《君道》篇中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请简述这句话的意思。


正确答案:君主,好比是民众的源头;源头清澈,流水自然清澈,源头浑浊,流水一定浑浊。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