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历程。

题目

简述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历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答案:
解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1)改造期
从1949年到1956年为教育心理学的改造期。这个时期国内学者大量翻译和学习苏联心理学,试图树立心理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确立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测验技术进行了研究、认识和清理批判。这一时期为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繁荣期
从1956年到1966年是教育心理学的繁荣期。这个时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迅速向纵深发展,研究范围涉及学习心理、德育心理、智育心理、学科心理、学生个别差异、教学法改革等课题,1963年出版了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各师范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教育心理学课程。
(3)破坏期
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动乱期间,是心理学遭受厄运的最艰难的时期。
(4)新生期
1976年以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获得了新生,教育心理学的科研课题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学习归因,心理健康、特殊儿童教育心理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第2题:

简述我国广播的发展历程。
1922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呼号是ECO;
1924年8月交通部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关无线电广播的第一个法令。
1926年,中国人自办的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创办人是刘瀚;中国自办的第一批广播电台是官方电台,在哈尔滨广播电台开播后,又出现了天津电台和北京电台;
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民办广播电台;
1928年,国民党创办了中央广播电台,呼号是XKM,发展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电台;
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试验广播,标志着人民广播事业的开始。

第3题:

简述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参考答案:1.“办公自动化”(OA)时代:始于20世纪80年代2.“三金工程”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3.政府上网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4.电子政务纵深发展阶段:始于21世纪初期5.2010年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第4题:

简述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正确答案: (1)在政治领导方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和教育行政的政治领导,建立健全有效的政治领导体制
(2)在中央、地方、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上,建立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管理的运行机制
(3)在教育行政权力的配置上,坚持适当分散原则,健全教育行政的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等组织体系
(4)在教育行政职能上,逐步简政放权,使教育行政由重直接管理转变为重间接调控,由重微观管理转变为重宏观协调
(5)在教育行政手段上,根据教育行政职能的转变,由主要采用教育行政指令、行政监督的方式,转变为主要通过教育立法、教育督导、教育评估、教育规划、教育拨款等手段行使教育行政职能
(6)在教育行政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上,根据精简和高效原则,科学设计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部门‘合理设置行政职位和职数

第5题: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有哪些经验和教育训?


正确答案: 纵观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上,即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权力职责划分问题的改革尝试中,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我们认为并不在于某些权力该不该下放给地方与学校,而在于权力下放之后,中央对地方如何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即有力的宏观调控。首先下放权力给地方和学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特征的直接反映,是一种大趋势,其次公权的趋势并不意味着集权的无所作为,事实恰恰相反,就组织而言,由于下放权力造成诸多结构上的结合部,也由于进一步分权开甩各个职能部门更依赖其他部门,因此,组织协调工作和整体规划,宏观领导工作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强。

第6题:

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应当是系统地改革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逐步建立起有()的社会主义教育行政体制。
中国特色

第7题:

简述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正确答案: (1)继续推行基础教育管理地方化
(2)明确划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
(3)实行政校分开,促进学校主动发展
(4)加强社会的参与管理,增强基层教育行政的活力

第8题:

试述教育体制改革历程。


正确答案:
答:随着高考制度恢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教育的措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1983年10月,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当代教育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l985年5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今后事情成败的一个重要要害在于人才,而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义务教育法》,开始在全国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1987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已占高中阶段学生的40%;经过教改后的高等学校总规模达200万人;成人教育经过调整充实后有了很大发展。1995年,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1996年4月,国家教委发布《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①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②教育能够适应未来需要;③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改革步伐,适应“两个转变”;④把提高质量和办学效益摆在首位。世纪之交,提出并推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此,高考将实行“三+X”,高等院校朝着多学科综合大学转变,设新高职科目,发动社会力量创办民办初等和高等教育,对现有大专院校实施整顿和考核达标等,这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

第9题:

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要求()

  • A、分级办学
  • B、简政放权
  • C、分级管理
  • D、地方负责

正确答案:A

第10题:

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教训是什么?


正确答案:纵观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上,即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权力职责划分问题的改革尝试中,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我们认为并不在于某些权力该不该下放给地方与学校,而在于权力下放之后,中央对地方如何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即有利的宏观调控。首先下放权力给地方和学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特征的直接反映,是一种大趋势;其次公权的趋势并不意味着集权的无所作为,事实上恰恰相反,就组织而言,由于下放权力造成诸多结构上的结合部,也由于进一步分权开甩各个职能部门更依赖其他部门。因此,组织协调工作和整体规划,宏观领导工作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