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

题目

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正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态度改变理论包括()。

A、平衡理论

B、认知不协调理论

C、功能理论

D、沟通改变态度理论


参考答案:ABCD

第2题:

下列属于认知平衡理论的是()

A、认知不平衡:心理紧张、焦虑、不愉快

B、认知因素的三种情况是互不相关、相互协调、不协调

C、解释个人态度变化过程

D、把他人对主题态度变化的影响引入研究领域


参考答案:A,C,D

第3题:

对社会交往影响最大的理论是______理论。

A

认知不协调

B 认知一致

C 学习

D 社会交换


正确答案:D

第4题:

简述认知不协调理论。


正确答案: 认知不协调理论包含两个认知要素:一是关于自身特点和自己行为的知识;一是关于周围环境的知识。
认知要素之间的关系有3种:无关系、协调一致的关系、不协调的关系。
当一种非-X知识是从Y得出的时候,则X与Y两种知识是不协调的。比如,一个人总是向别人借钱,同时又买了新车;一方面知道有自己的朋友在身边,同时又感到恐惧。这些都是认知不协调的表现。

第5题: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不包括()。

  • A、因素的重要性
  • B、个人对不协调的可影响(控制)程度
  • C、奖赏
  • D、因素的数量

正确答案:D

第6题:

认知不协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具有动机的作用,会驱使个体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状态,使认知系统尽可能协调起来。消除这种不协调状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A、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对态度的认知

B、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

C、改变态度,使其顺应社会需要

D、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态


参考答案:ABD

第7题:

工作激励的期望理论源自于()

A、认知观念

B、效用观念

C、权变理论

D、认知不协调理论

E、交换理论


参考答案:AB

第8题:

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分析如何促进社会态度的改变。


正确答案:
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在多数情况下对某件事的态度,其认知成分(看法)与对行为成分的认知(行为)是一致的,因此心安理得,态度维持不变。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例如有与原来的认知及行为相反的看法,或偶尔做了一件违背初衷的事,这时人的认知就失去了协调,产生了不舒服或紧张的心理状态。它迫使认知要恢复协调。
一种办法是改变原有的认知及与其一致的行为,即改变态度。另一种办法是维护原先的态度,但必须加上一种辩护的理由,即要引进新的认知成分。
认知不协调理论能说明态度的改变,特别强调个人通过自我调解达到认知平衡而改变态度。认知不协调理论告诉我们,要想引起学生态度的变化,必须给他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或先引导他做出新的行为,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在认知不协调的过程中辩护的理由越多,原有的态度越难改变。因此,在认知不协调中,要想使学生改变消极的态度,关键是减少为消极态度辩护的理由,驳倒这些理由,要维护积极的态度则要增加有关的辩护理由,使其立论充分。

第9题:

认知不协调


正确答案: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社会认知论。其前提是每个人都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矛盾,然而所有的人都无法使自己达到无矛盾状态。费斯廷格把"矛盾"和“无矛盾”换为“不协调”和“协调”,并据此对认知现象进行分析。

第10题:

简述菲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正确答案: 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菲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他认为认知是指任何一种知识,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对行为的知觉等认知元素。人的认知元素是无穷无尽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其一,协调——彼此不发生矛盾;其二,不相关——彼此没有关系;其三,不协调——彼此发生矛盾。一般说来,人们都力求将认知中各种元素统一和协调起来。
但要做到这一点,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认知元素间难免发生矛盾,呈现不协调状态。例如,某职工确实付出很大的努力,想把生产搞好,但结果并不理想;某管理者多次与某职工谈话,要帮助他解决存在着的思想问题,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引起他的反感;某经理制订了工作计划,因遇到一些意外的困难,未能完全实现,等等。不协调有程度上的差别,这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认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不协调认知的重要性越大,它可能造成的不协调程度也就越大。其二,不协调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