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注意的认知理论。

题目

简述注意的认知理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答案:
解析: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段的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第2题:

简述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的观点,同化有以下三种模式:
(1)类属性同化:即把新观念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类观念之中。类属性同化主要通过类属学习获得新概念。认知心理学假定,认知结构本身是按层次组织的,当原有观念的概括水平高于新学习的概念时,新概念与原有观念之间就构成了类属关系,亦称下位关系。而把新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类观念,并与相应的观念联系起来的过程称为类属学习(下位学习)。类属学习又可分为派生类属学习和关系类属于学习。
(2)总括性同化:学生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新学习概念的意义。在总括性学习中,由于新概念(上位概念)是通过总括下位概念的关键属性而获得意义的,所以这种学习又称为上位学习。总括性同化与概念形成的过程相类似,只不过一个是对具体实例进行归纳,一个是对具体概念进行归纳。
(3)并列结合性同化:通过并列结合获得概念的意义。新学习的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既非从属又非总括关系,但新旧观念之间有共同的关键特征,比如有相同或相似的因果关系。

第3题:

简述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正确答案: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主要代表性理论有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代表性理论有: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4题: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解析:
皮亚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即认知结构的性质为依据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反映外界刺激,协调并适应外界环境,其智力活动处于感知运动水平。这个阶段的儿童形成了客体永久性,对自我和他人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思维不可逆,自我中心,还未掌握守恒概念,泛灵论。(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N12岁),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能够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认识到守恒概念,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其智力活动处于获得概念稳定性,进入逻辑思维的阶段。守恒是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其智力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第5题:

简述认知一评价理论,并说说该理论的发展意义。


答案:
解析:
(1)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种控制判断。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2)发展意义。①认知一评价理论端正了西方传统心理学和哲学把情绪和理智看为绝对对立、互相排斥的观念。②认知一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任何社会都是通过对情景事件的认知评价而发生的。比如视错觉的敏感性、疼痛的生理心理反应,都可能有个人和民族的差异。人们由于认识的不同,情绪体验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甚至从情绪性概念中得到体现。③该理论大大提高了对情绪复杂性的认识,把情绪和认知联系起来的观念开阔了人们的思路,也开辟了认知研究和情绪研究的新领域。特别是,它为情绪理论和实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界碑的作用。

第6题: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一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第7题:

简述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答案:
解析:
认知派是美国教育心理中与联结派相对立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从学习的内部过程着眼,对学习做出了与联结派完全不同的解释。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
(1)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的;
(3)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境,而且也依赖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

第8题: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正确答案:
52.(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即其思维只能前推、不能后退。(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三)影响发展的因素:4个:(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第9题:

简述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答案:
解析:
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分为两种:认知资源理论和双加工理论。①认知资源理论:卡尼曼认为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而且认知系统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我们控制,这样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②双加工理论:谢夫林等人认为,人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到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

第10题:

简介注意的认知理论。


答案:
解析:
(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①过滤器理论提出者:布罗德本特主要观点: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挡在它外面,完全丧失,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②衰减理论提出者:特瑞斯曼主要观点: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耳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收。③后期选择理论提出者:多伊奇主要观点:所有输入的信息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后期选择理论也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④多阶段选择理论提出者:约翰斯顿主要观点: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2)认知资源的分配理论①认知资源理论提出者:卡尼曼主要观点:把注意看成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只要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能量总和不超过个体的认知负荷,人就能同时进行两种或以上的活动;否则就会相互干扰,甚至只能进行一种活动。该理论还假设,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可以受我们的控制,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②双加工理论提出者:谢夫林等人主要观点: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双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