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8岁。于4个月前开始不规则发烧,体温38~39℃,2个月前出现气促、咳嗽、下肢浮肿,抗结核治疗后无效,1岁时诊断为"先心病"。体检:T:38.5℃,P:114次/分,R:48次/分,颈静脉怒张,心前区隆起,于胸骨左缘2、3肋可闻及连续杂音,伴震颤,肝肋下4.0cm,尿常规:蛋白(+),本例应诊断为()A、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力衰竭B、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C、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结核D、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E、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力衰竭,亚急

题目

女孩,8岁。于4个月前开始不规则发烧,体温38~39℃,2个月前出现气促、咳嗽、下肢浮肿,抗结核治疗后无效,1岁时诊断为"先心病"。体检:T:38.5℃,P:114次/分,R:48次/分,颈静脉怒张,心前区隆起,于胸骨左缘2、3肋可闻及连续杂音,伴震颤,肝肋下4.0cm,尿常规:蛋白(+),本例应诊断为()

  • A、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力衰竭
  • B、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
  • C、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结核
  • D、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 E、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力衰竭,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患儿1岁5个月,因发热2周来急诊。体检:发育营养差,面色较苍白,体温39℃,皮肤有散在小淤点,胸骨左缘第2肋间有Ⅲ级连续性杂音,P2亢进,双肺(-),肝肋下3cm,脾肋下2cm。最可能的诊断是( )A、室间隔缺损合并心力衰竭

B、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力衰竭

C、动脉导管未闭,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

D、房间隔缺损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

E、室间隔缺损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

明确先心病的诊断,应首选的检查是( )A、心电图

B、胸部X线检查

C、心电图+X线检查

D、超声心动图

E、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

首选治疗应是( )A、应用地高辛

B、地高辛+利尿剂

C、地高辛+青霉素

D、青霉素静滴

E、手术根治


参考答案:问题 1 答案:C


问题 2 答案:D


问题 3 答案:D

第2题:

(2001)左向右分流型的先心病是A.动脉导管未闭B.肺动脉狭窄C.主动脉缩窄SXB

(2001)左向右分流型的先心病是

A.动脉导管未闭

B.肺动脉狭窄

C.主动脉缩窄

D.右位心

E.大血管错位


正确答案:A

第3题:

患儿,女,8岁。于4个月前开始不规则发热,体温38~39℃。2个月前出现气促、咳嗽、下肢水肿,抗结核治疗后无效,1岁时诊断为先心病。体检:T38.5℃,心率114次/分,呼吸48次/分,颈静脉怒张,心前区隆起,于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连续杂音,伴震颤,肝肋下4.0cm,尿蛋白(+)。本例应诊断为( )

A、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力衰竭

B、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

C、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结核

D、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E、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力衰竭,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正确答案:E

第4题:

6岁女孩,2岁时诊断先心病,半年前出现下半身青紫,诊断应考虑( )

A.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力衰竭
B.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
C.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
D.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
E.完全性大血管错位合并肺动脉高压

答案:B
解析:

第5题:

女孩,8岁。于4个月前开始不规则发热,体温38~39℃,2个月前出现气促、咳嗽、下肢水肿,抗结核治疗后无效,1岁时诊断为“先心病”。体检:T:38.5℃,P114次/分,R48次/分,颈静脉怒张,心前区隆起,于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连续杂音,伴震颤,肝肋下4.0Bm,尿常规:蛋白(+)。本例应诊断为

A、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
B、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结核
C、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D、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力衰竭,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E、先心病(动脉导管末闭)合并心力衰竭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虽没有明确的辅助检查提示,但已有的提示中即可考虑选答案D。患者体征“2个月前出现气促、咳嗽、下肢水肿,抗结核治疗后无效,”提示心衰。4个月前开始不规则发热,体温38~39℃,且有明确的先心病病史。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大多由毒力较弱的草绿色链球菌引起,少数由肠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引起。常发生于已有病变的瓣膜上(如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病菌多从某一感染病灶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并侵犯心内膜。症状:起病较缓慢,表现为发热,热性不规则,乏力多汗,进行性贫血,体重减轻,也有关节酸痛等,后期可有器官栓塞症状出现。

第6题:

患儿,男,1岁。因肺炎心衰住院。医生查体,发现患有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待心衰控制、肺炎治愈再行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特征性体征是

A.左心房增大、左心室增大

B.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分裂

C.胸骨左缘第二肋问连续性机器样杂音

D.水冲脉

E.股动脉枪击声


正确答案:C
查体可见胸骨左缘第2肋间有响亮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占据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伴震颤,传导广泛。分流量大时心尖部可闻及高流量舒张期杂音。P2亢进。脉压增大,周围血管征阳性,可见毛细血管搏动,触到水冲脉;可闻及股动脉枪击音等。

第7题:

女孩,8岁。于4个月前开始不规则发热,体温38~39℃,2个月前出现气促、咳嗽、下肢水肿,抗结核治疗后无效,1岁时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体检:T38.5℃,P:114/min,R:48/min,颈静脉怒张,心前区隆起,于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连续杂音,伴震颤,肝肋下4.0cm,尿常规:蛋白(+),本例应诊断为

A、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力衰竭

B、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

C、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结核

D、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E、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力衰竭,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参考答案:E

第8题:

患者,女,8岁。患先天性心脏病,3个月前开始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38~39℃,2个月前出现咳嗽、气促、下肢水肿,经抗结核治疗后无效。查体:T38.8℃,心率116次/分,呼吸45次/分,颈静脉怒张,心前区隆起,于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连续杂音,肝肋下4.5cm。尿常规:蛋白(+)。本例应诊断为

A、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力衰竭+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B、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力衰竭+肺炎

C、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力衰竭+肺结核

D、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E、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力衰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参考答案:E

第9题:

女孩,8岁。于4个月前开始不规则发热,体温38~39℃,2个月前出现气促、咳嗽、下肢水肿,抗结核治疗后无效,1岁时诊断为“先心病”。体检:T:38.5℃,P114次/分,R48次/分,颈静脉怒张,心前区隆起,于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连续杂音,伴震颤,肝肋下4.0cm,尿常规:蛋白(+)。本例应诊断为

A、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
B、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结核
C、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D、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力衰竭,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E、先心病(动脉导管末闭)合并心力衰竭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虽没有明确的辅助检查提示,但已有的提示中即可考虑选答案D。患者体征“2个月前出现气促、咳嗽、下肢水肿,抗结核治疗后无效,”提示心衰。4个月前开始不规则发热,体温38~39℃,且有明确的先心病病史。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大多由毒力较弱的草绿色链球菌引起,少数由肠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引起。常发生于已有病变的瓣膜上(如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病菌多从某一感染病灶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并侵犯心内膜。症状:起病较缓慢,表现为发热,热性不规则,乏力多汗,进行性贫血,体重减轻,也有关节酸痛等,后期可有器官栓塞症状出现。

第10题:

女孩8岁,于4个月前开始不规则发热,体温38~39℃,2个月前出现气促、咳嗽、下肢水肿,抗结核治疗后无效,1岁时诊断为"先心病"。体检:T38.5℃,P114次/分,R48次/分,颈静脉怒张,心前区隆起,于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杂音,伴震颤,肝肋下4.0cm,尿常规:蛋白(+),本例应诊断为()

  • A、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力衰竭
  • B、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
  • C、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结核
  • D、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 E、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力衰竭,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正确答案:E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