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登高》中杜甫登高抒怀伤时忧国之情。

题目

简析《登高》中杜甫登高抒怀伤时忧国之情。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杜甫生活于唐王朝由盛转衰、祸乱迭起的时代;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坎坷困顿、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民生疾苦、社会矛盾以及国事危艰,有深刻的观察与切身的感受。其诗全面而忠实地反映了所处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而兼具多种色调。古近律绝、长篇短制等各体皆精,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今存诗一千四百余首。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秋天(767)。,杜甫在夔州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望夔州秋江的景色,倾诉了自己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心情。诗歌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八句全对,一气流转,给人均齐对称的美感而不见斧凿之痕。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严谨的格律,诗人把家愁与国恨紧密交织,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更让人感到这位诗人伟大的人格。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抒登高所感。所览之景苍凉雄浑,所抒之情沉郁悲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是一曲卓绝千古的秋之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析杜甫《登高》诗的抒情风格。


正确答案:古典诗词中,登高悲秋常常与诗人的种种悲情愁绪相联系。杜甫《登高》借秋日重阳登高,抒发了羁旅孤苦的寂寞、文人失意的忧愤及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情愁绪。

第2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①。
无边落木萧萧下②,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③,百年多病独登台④。
艰难苦恨繁霜鬓⑤,潦倒新停浊酒杯⑥。

对这首诗的整体欣赏,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写秋日登高所见之景,抒漂泊伤时之情。
B.这首诗表现的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集中体现在第五句上。
C.全诗意境开阔雄浑,但情调低沉,读后使人心情感到压抑。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全用对仗,非常工整。

答案:B
解析:

第3题:

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 。(杜甫《登高》)


正确答案:
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4题:

以杜甫《兵车行》与《石壕吏》为例,说明杜甫“哀时伤世,忧国忧民”的仁者胸怀。


正确答案: 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全面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了时代的面貌,特别是反映了他所亲身经历的时代的巨变和人民在动乱动乱中的痛苦,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需要对人民进行横征暴敛来维持也需要不断进行开边战争,以掠夺边疆兄弟民族的财富。《兵车行》这首诗就真实反映了当时的这一历史情况。这首诗就是诗人在咸阳桥边亲见亲闻的记录,不仅以惨不忍睹的具体景象,揭露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而且将揭露的矛头指向唐玄宗,诗人怀者满腔的愤怒对他们罪行进行了血泪控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石壕吏》这首诗写杜甫夜宿石壕村目睹官吏半夜抓丁的情形,通过老妇被抓,反映出当时民间已经无丁可抓的悲惨现实。诗人对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抱以深切的同情,但面对当时国难当头的危急形势,为了民族大义,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又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时刻以忧国忧民为己任的诗人来说,当时的心情是相当矛盾’而又无可奈何的。诗歌通篇句句叙事,完整的记述了事件的整个过程。其中没有一句直接的抒情和议论,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强烈的倾向性完全融注在这平实的叙述中,且又鲜明而自然的流露出来,展现了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沉情怀。

第5题: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登临抒怀之作。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发忧国思亲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第7题:

辛弃疾《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以“遥岑远目,(),()”描绘登高所见江天远景,借景抒怀。


正确答案: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第8题:

杜甫《登高》诗颔联的两句是:“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正确答案:
无边落木萧萧下

第9题:

写出《登高》(唐·杜甫)原文及其释义。


正确答案: 【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释义】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第10题:

简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杜甫思想。


正确答案:这首诗结合诗人个人的遭遇、感受和对人民的了解,表白了诗人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和忧世济民的执著意愿。并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矛盾,一针见血地指出统治阶级骄奢荒淫的生活正是建立在剥削掠夺劳动人民的基础之上。同时联系他在骊山的所见所感,预示了一触即发的政治危机,倾泻出诗人无比深广的忧愤。诗人对唐代社会的弊病把握准确,诗人是历史的见证人和时代的先驱者,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具有十分鲜明的“诗史”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