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下列描述中,符合“古仁人”形

题目

《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下列描述中,符合“古仁人”形象的有()。

  • A、忧谗畏讥,感极而悲。
  • B、宠辱偕忘,其喜洋洋。
  •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中,"溥"之义为( )

A、广大

B、普遍

C、博大

D、普通


参考答案:A

第2题:

请将文中红色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正确答案:
译文: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译对“尝”“古仁人”“或”“为”得2分,译对全句大意得1分)

第3题: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告诉我们,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其出自( )

A.《岳阳楼记》 B.《长恨歌》

C.《水调歌头》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答案:A

解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该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故本题


答案:A

解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该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故本题答案为A。

第4题: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仁者以行仁为人生目标,不会因为贪生而损害仁德,只会牺牲自己而成全仁德。

第5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居庙宇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答案:
解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6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下列句子中的“则”与上文中划线处的“则”意义、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 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D. 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正确答案:D
38.【答案】D。解析:题干中“则”是连词,就。A则:就是。B、c则:却。

第7题:

(一)阅读甲、乙两选文,问答17~19题。(10分)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 “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①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②。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且无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

[注]①冲:交通要道。②虞:忧患。

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予尝求占仁人之心____________

(2)吾谁与归____________

(3)愿有所记____________

(4)至无所寓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求:探求。(2)归:归依。(3)愿:希望。(4)至:到了,到达。

第8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已而之细柳营

D.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答案:
B【解析】A.“之”是表倒装的助词,可不译。C.“之”是动词,可译为“去”。D.“之”是代词,可译为“它”。题于中的例句与B项中“之”均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第9题:

在学习完《岳阳楼记》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文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一句中“尝”相同用法的句子,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三老,豪杰皆日(《陈涉世家》)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汉语古今异义词。题干中“尝”古义,“曾经”;今义,“辨别滋味,试探”。A项“豪杰”古义,“有声望的人”;今义,指英雄。C项中“长”古义,“忠厚老实”;今义,“尊长、长辈”。D项中“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非常恨”。B项“畔”是通假字,通“叛”。故正确答案为B。

第10题:

翻译: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唉!


正确答案: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