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具体的课文,以及各自的生活背景、思想内涵、文学风格分析李白

题目

请结合具体的课文,以及各自的生活背景、思想内涵、文学风格分析李白和杜甫为什么分别叫作诗仙和诗圣。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王维:一生笃信佛教,受禅学思想影响很深。表现在诗歌创作上,他不仅能把佛教义理化为诗的语言来表现,而且能以其对佛教的认识来丰富诗的内涵。他的山水田园诗多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表现“空”“寂”“闲”的境界,流露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情调,这正是“禅心”的象征。(参考作品:《汉江临泛》《鹿寨》)
(2)李白:为人豪放,不拘小节,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善于运用多种浪漫主义手法,在他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大胆的夸张、惊人的想象和精妙的比喻,情感炽热,个性强烈,形成豪放飘逸的诗风,有“诗仙”之誉。(参考作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将进酒》)
(3)杜甫:出身世代“奉儒守官”之家,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非常关注。半生流离失所,使其得以深入社会,真切认识现实黑暗和百姓苦难。他的众多诗歌作品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苦难,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被称为“诗圣”。(参考作品:《又呈吴郎》《秋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结合教育史,分析独立形态教育学产生的背景、过程以及形成的标志。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独立形态教育学产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1)在17~19世纪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资产阶级为了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上提出了他们的主张,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比如建立了一批新型的实科学校等等;
(2)教育的发展催生了师范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欧洲陆续出现了一些教师讲习所或者在一些大学内增设师范课程,培养师资,促进了对教育深层次的思考;
(3)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也使得许多学科包括教育学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采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成为独立的学科。
与此同时,一些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们凝聚了好几代人的心血,总结了教育方面的经验,撰写出了一些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教育学逐渐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段历史过程中,一些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为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创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将其看成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书中,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务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努力地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在他之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较大。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深刻地表达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对后来康德、杜威等的教育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德国的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他明确指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这使得他所理解的“教育学”超出了他的前人和与他同时代的人。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创作的《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中,把教育目的规定为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因此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要符合学生的本性,必须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直到最复杂的事物,明确指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对于推动教育活动的科学化及教育学的诞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这门科学最重要的是要有“自身的概念”,以获得科学的统一性。赫尔巴特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即心理学和哲学。赫尔巴特还创办了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所有这些努力,最终使得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科学大家族中的一员。赫尔巴特因此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总之,在这一阶段,形成了独立形态教育学的标志:
在研究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在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在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研究结果方面,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在组织机构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当然,这些标志是在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第2题:

结合课文,具体分析苏武的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手法。


正确答案:通过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人物个性化语言。

第3题:

请结合政治文化的内涵简要分析政治文化的特点。


参考答案:((1)集体性 一般地总是从集体的角度如阶级、民族、社会集团等方面去分析。
(2)有相对的稳定性 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经过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及特定的政治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心理上的倾向性。
(3)多元性 在政治文化内部,根据政治文化的主体、功能的不同又可以划分出各种同质或异质的亚文化。

第4题:

张艺谋的导演风格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具体影片加以论述。


正确答案: (1)非常善于表达和传递中国文化;
(2)叙述、类型、风格多变,从来不重复,追求突破;
(3)音乐美,画面丽;
(4)解释人性,追求生命的意识;
一句话点评:拍他自己喜欢的电影,华丽的画面,空洞的内容。如《英雄》,色彩和服装都很漂亮,电影的整个基调是黑色的,但有很多色彩,整体造型感很强,色彩运用很奇特。用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内容,很容易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但在这个片子里结合得非常融洽。情节太单薄,人物缺乏性格。故事很简单,叙事结构略显复杂,使人看过一遍后对影片情节并不是太明了。

第5题:

请以具体的作品为例,具体分析“文学是人学”的含义。


正确答案: 文学史,可以说是展示人的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研究人的灵魂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就是‘人学’”。
(1)文学是“人学”的第一层次含义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
首先,人是文学的主要对象。人们从文学作品、尤其是从那些优秀之作中,常常会看到文学对人的关注,看到文学对人性的揭示和思考。这说明,人始终居于文学所表现的一切生活现象的中心。无论是叙事性作品还是抒情性作品,从这些文学作品所呈现的世界里,最终获得的还是对人的生活与命运、思想与感情的表现,还是有关人和人生意义的感悟与启迪。
其次,文学作品结构显现的是人的生活、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在现象层次,作品描绘的可能是一个故事,也可能是诗人笔下的山川景物;在意蕴层次,则于形象之中显示着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体现了文学以审美的方式来把握生活的特点。这个层次将我们带入到一种严肃而深刻的思考之中,去审视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价值。人们会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进入对其病态心理何以形成的严肃思考之中,会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受中反思社会、历史与人生。
(2)“文学是‘人学’”的另一个含义,是说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具有生命体验的特点
文学不仅仅把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作为自己的根本对象,而且文学更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人的性格、命运、思想、感情、乃至潜意识作了丰富、复杂、多样的表现,从而为人们展现了唯有文学方能展现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它带有生命体验的特点。当人们以知性的标准和逻辑去审视堂·吉诃德、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阿Q、繁漪、倪吾诚这些艺术形象的时候,产生的那种难以判断的困惑;以及当人们从切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审美的方式感受、体认这些艺术形象的处境与心情时,所泛起的那种理解与同情,都似乎告诉我们确有另一种尺度的存在,它源于现实的人生经验和真实的生命感受。这,正是文学或者审美所要把握的对象,也是文学之所以成为“人学”的根据。

第6题:

《长恨歌》作者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否前后矛盾?应如何更好地理解?请结合具体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大致可分四段来看。
第一段写李、杨会合经过及对杨的宠幸;第二段写变乱爆发,贵妃殒命,玄宗伤痛不已;第三段写李重归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第四段写杨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全诗对李、杨情事的描述,虽依据不定的史实与传说,但已融进了作者的艺术想象和思想感情,因而这首叙事长诗具有浪漫的传奇色彩和浓郁的抒情气氛。
诗歌叙述的是一出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对李早先的耽乐误国,作者不无讽刺。对李、杨后来的生死相隔,作者怀有怜悯。对李、杨不顾人天阻隔、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深情,作者则深表同情。尽管此诗内容也有所“讽刺”,但基调显然还是同情和激赏。
本诗情节曲折生动。这既归因于李、杨情事本身的离奇,也源自诗人的精心构撰。按理,至贵妃身死,悲剧已经完成,而作者却匠心独运,大肆铺写玄宗在幸蜀途中、还京路上以及回长安后对杨的苦苦思念,流丽细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情感活动,推动情节继续深入发展,这不仅生发出了整个第四段的一系列情节,使波澜再起,生面别开,而且还在皇帝身上写出了如常人一般的真切感情,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主题。
作者用力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对唐玄宗,主要突出了他早先的耽乐误国和晚来对杨的苦苦相思;对杨贵妃,则着重描绘了她的美丽风姿和身登仙界后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作者将笔触深入到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如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几句写玄宗从傍晚到入夜、到夜深、到黎明、到清晨的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再如第四段“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诸句写贵妃的震惊、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诗人都尽力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又充分发挥艺术想象,故写得颇合情理。

第7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登西台恸哭记》、《徐文长传》同为写人记史,但作者都是以怎样的姿态阐述自己的思想理念?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开头,就是一个“呜呼”,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为五代兴亡感慨万端之意。而后叙庄宗受命于危难之际,发愤图强一段,气势凌厉,锐不可挡,再叙庄宗陷于伶人之手,回顾仓惶一段,极尽悲凉。章法上回环曲折,极尽摇曳跌宕之美,盛衰对比之中,作者的感情极充沛、饱满、沉厚,反复咏叹,情理一片,语言又平易晓畅,声韵谐和悦耳,最后拈出的主题:“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直入人心,立于牢不可破之地。他的散文的这种美学风格,被人誉为“六一风神”。
2.《登西台恸哭记》:这篇文章为悼念文天祥壮烈殉国而写,血泪和墨。“哭”字是全篇之眼。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英勇就义后,广大爱国志大同声悲掉;谢翱是文天祥的部下和战友,一向极为景仰其人格气节,这是“哭”的情感基础。作者在祭奠过程中时时回忆起与文天祥的交往和情谊,为文天祥恸哭,实是为三百年王朝一旦覆亡而恸哭,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民族感情,这是“哭”的情感内涵。作者始哭于姑苏,再哭于越台,三哭于西台,“哭”字又是贯串全文的脉络。
写西台恸哭,细致真切地记述祭奠文天祥的经过,是文章的主体。作者下笔郑重,对“哭”的时间、地点、场景、心理活动一一交代,表现出祭奠者感情的凝重深挚和祭奠气氛的庄严肃穆。尤其是“以竹如意击石”、“竹石俱碎”的细节描绘,直接呈现了祭奠人心中难抑的悲愤;风惨、云黯、雪凛的苍凉阴惨景色,也间接烘托了祭奠时的悲剧气氛。加之作者将西台恸哭与阮籍之哭和为亡父而哭相联系,又使“哭”的内涵有所扩展,更见深沉。
在行文方面,为躲避文祸,本文写得隐约其词,颇有言外之意。作者以唐朝忠臣颜真卿代称文天祥,隐去同祭者姓名而称甲、乙、丙,以著《季汉月表》暗示不忘南宋亡国,不书元朝年号而唯记甲子,都是别有深意的“春秋笔法”。这些又与全文恸哭祭奠的情调气氛相互配合,欲哭还休,呜咽满纸,使文章呈现出沉郁悲枪的艺术风格。
3.《徐文长传》:徐渭的生平事迹颇有传奇色彩。他吞吐河山、指论天下的气概和胆识,多方涉猎、无施不可的艺术创作才能,及清高傲岸、狂放不羁的个性,皆独立一时,卓尔不群;而他潦倒终生、乃至忧愤成疾、癫狂到用斧锥自戕以求速死的悲惨命运,在当时也可谓绝无仅有。本文作者以简明的笔调对徐渭其人其事作了生动的描述,表露出他对徐渭才气的由衷钦佩,对徐渭遭际的深切同情,对徐渭率情任性、恣意表现的浪漫精神的赞颂,体出了作者一贯倡导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中有我”,始终满溢着作者的强烈感情。无论是对传主的揄扬、评论、还是正面描述文长其人其事,都明显地传达了作者与传主之间思想感情的交融与共鸣,既可见惺惺相惜之情,亦可见自写胸襟之意。
这篇人物传记在写法上既吸取了《史记》等书“以事传人”的长处,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作者叙述事件,不像史书那样有头有尾、具体完整,而是以简省的三言两语粗陈梗概,意到即止;而且于所记各事,均围绕文长“才能奇异”、“性情奇怪”、“遭遇奇特”来写,因此,尽管所记事例纷杂,文笔疏荡、但文章却显得骨力劲健,神气凝聚。

第8题:

请结合课文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正确答案:
齐王是一个为了修明政治,善于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行动果断的君王。

第9题:

请结合《骆驼祥子》的背景,总结小说的思想主旨。


正确答案: 20-3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多灾多难的年代。新旧军阀不断的争权夺势的混战,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横行,使得中国农村迅速走向破产。而成批破产的农民,为了谋求生路便纷纷涌入城市。祥子就是这些涌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中的一个典型。明确:小说主要讲述了人力车夫祥子人生中三起三落,由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对像祥子一样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苦难命运的同情和关怀。

第10题:

试结合具体作品比较李白、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正确答案: (1)、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2)、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3)、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
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李白和杜甫诗歌的风格不同。用“诗仙”来形容李白,绝对是不足为过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样飘逸的文字真可谓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而透过“诗圣”杜甫的那些“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愫,也宛然可见一个儒家圣者的情操。李白和杜甫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
李白是个浪漫主义的诗人,在他飘逸隐怨的诗句中,充满了奇特夸张的意象。“百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都迸发出旺盛的激情和个性精神,把读者带到一个亦真亦幻的意识流中。而杜甫却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社会的本质。
从杜甫的“三吏”“三别”和《丽人行》《兵车行》中都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揭示的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并从中体会到作者诗文背后蕴藏的深深的人道主义精神。所以说,杜甫的诗是大唐盛世背后的苦难缩影,是一本饱含着时间重量的史书。
从诗歌的意象选择与运用来看,李诗的意象特别的富于变幻和具有多色调。这一方面源于李诗意象范围的开放性;另一方面,李白诗歌意象的奇幻色彩还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张和奇特卓异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