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课文,请具体分析《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题目

结合课文,请具体分析《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⑴、论点鲜明。开门见山,文章一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干净利落,毫不隐讳。
⑵、论据充足。论据有历史事实,现实事例,理论佐证。
①历史事实。本文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业。然后作者归纳:归纳一段得出结论,紧扣中心论点。提出:“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②现实事例。第三段先极力铺张秦王所爱之珍宝、美女、音乐,对任用人才则相反,最后深化得出结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有利的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
③理论作证。第四段进一步分析深化,从自己所听到的名言,又以五帝三王的经验为依据,结论就是,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这就通过引证分析阐明了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从而又紧扣中心论点,从理论上证明逐客是错误的。
⑶、论证有利。本文论证方法多样。
①以举例例证驳斥谬论;
②以演绎推理,铺陈事例,引出谬误,进行驳斥;
③是正反对比,透辟的分析有力的论证其要害;
④是以归纳论证得出结论。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是鲜明而有利的。
⑷、语言生动、流畅,富于感染力。语言生动采用了大量的铺张手法。本文中还有了大量的对偶句,如:“强公室,杜私门”、“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他们或因为同义而强化,或因反意而对照,在增强气势,加重语气的同时,也造就了音调、节奏的和谐和句势均衡、对称之美,使之有质有文。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析李斯《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这篇奏疏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特色。
一是善于用比(对比、类比、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与秦王取人的态度进行对比,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所喜欢的色乐珠玉都非秦国,因“快意当前,适观而已”;但在取人方面却不这样了,“非秦者去,为客者逐”,那么这样做就不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一言击中秦王欲称霸天下的要害。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是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而言调谐美,而且充满了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清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第2题:

翻译: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


正确答案: 我听说宗室大臣在计议驱逐在秦国的客卿的事,我个人认为这是错误的。

第3题:

《谏逐客书》一文在哪几方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正确答案:
(1)客有功与客无过的对比;(2)重物与轻人的对比;(3)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对比。

第4题:

《谏逐客书》这篇文章是如何说明逐客的弊病?


正确答案: 本文第四段是从理论上直接阐明逐客之害。逐客的结果必然是“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这样做简直就是借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强盗!这样说明逐客的弊病,一针见血,抓住了要害。这个结论对于雄心勃勃的秦王来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第5题:

以《谏逐客书》为代表的李斯散文最鲜明的特色是()

  • A、流畅谐偶
  • B、铺陈排比
  • C、质实无华
  • D、诙谐反讽

正确答案:B

第6题:

《谏逐客书》词句整散兼有,铺张扬厉,试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正确答案: (1)多用短句,读来流畅,朗朗上口。
(2)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文气贯通。
(3)句式整散结合,张弛有度,笔意酣畅淋漓。

第7题:

秦统一后的文学主要是()

  • A、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
  • B、歌功颂德的刻石之文和诏令奏议等应用性文字;
  • C、临潼兵马俑等造型艺术和阿房宫等建筑艺术;
  • D、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贾谊的《陈政事疏》。

正确答案:B

第8题:

“望洋兴叹”、“高枕无忧”、“移风易俗”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

A.《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冯谖客孟尝君》

B.《冯谖客孟尝君》、《庄子·秋水》、《报刘一丈书》

C.《报刘一丈书》、《谏逐客书》、《庄子·秋水》

D.《庄子·秋水》、《冯谖客孟尝君》、《谏逐客书》


正确答案:D

第9题:

试述李斯《谏逐客书》的文学成就。


正确答案: 这篇奏疏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特色。
(1)善于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应该抱的态度。如文中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也都很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而言调谐美,而且充满了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第10题: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称:“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请结合李斯的《谏逐客书》加以具体说明。


正确答案: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称:“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那么,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是如何“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而使得秦王收回“逐客“成命呢?
主要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紧紧围绕“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进行层层深入地论证;
二是在艺术手法上,不仅善于用比(对比、类比、比喻)的手法,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同时气势奔放,文采斐然。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李斯的这篇奏章成功,最重要的的特点是对比。他开头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把“逐客”说成是“吏议”,使秦皇容易听下去,这就是“顺情”。接下来历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任用客卿所收到的功效,这就“入机”,又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会怎样,作正反对比,逐客的错接下来转到论述秦王,另起波澜。从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非常鲜明地揭露出秦王“使物用人”这两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暴露出逐客之非。“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
这样波澜起伏,终于打动了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