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蓄意杀乙,一日,将乙骗至郊外,用木棍击打乙的头部。甲认为乙必死

题目

甲蓄意杀乙,一日,将乙骗至郊外,用木棍击打乙的头部。甲认为乙必死无疑,便弃尸而去,后乙被人救起。甲的认识错误是()。

  • A、客体错误
  • B、对象错误
  • C、假想犯罪
  • D、因果关系的错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哪些不属于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A.甲为杀乙,唆使乙在雷电交加的时刻到森林中去散步

B.甲明知乙有严重的糖尿病,偷偷在乙的饮料中加糖

C.甲在梦游时,将乙的脑袋当成西瓜“摘掉”

D.甲为杀乙,将乙的头像挂在墙上,天天对着乙的头像“发镖”


参考答案:ACD

第2题:

甲蓄意盗取厂房附近堆放的木料,即骗乙说自己买了木料,向乙借汽车去帮助拉回。乙深信不疑,答应帮助,于是,甲、乙共同装车,将木料拉回。乙的行为属于( )。

A.不构成犯罪

B.帮助犯

C.窝赃犯罪

D.共同犯罪


正确答案:A

第3题:

甲持刀追杀乙,后来,甲的刀被群众夺下,乙见状返身用木棍猛击甲,将甲打成重伤,乙的行为应属防卫过当。()


参考答案:错误

第4题:

伤员甲和战友乙各有一个三角巾急救包,在战友给伤员甲包扎伤口时,正确的做法是()。

  • A、乙用甲的
  • B、乙用乙的
  • C、乙用甲的,然后把乙的留给甲
  • D、乙用乙的,然后将甲的拿走

正确答案:A

第5题:

甲进入乙家行窃,乙将甲制服并报警。在等待警察到来期间,乙多次击打甲的头部,致其重伤。乙的行为应认定为( )。

A.正当防卫
B.假想防卫
C.防卫不适时
D.防卫过当

答案:C
解析:
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是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时间条件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对象条件是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施行,主观条件是防卫必须基于保护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的目的,限度条件是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甲进入乙家行窃,乙将甲制服,乙是正当防卫。但是在等待警察到来期间,甲的不法侵害已经停止,乙还多次击打甲的头部,致其重伤,是防卫不适时,是故意伤害,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假想防卫是指不存在不法侵害,行为人误认为存在而对误认的“不法侵害人”实行防卫:甲进入乙家行窃,有不法侵害的事实发生,所以乙不是假想防卫,B选项错误。乙如果在制服甲的过程中,用力不当,致其重伤,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是防卫过当。但是乙在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后才打伤甲,已经不存在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乙不是防卫过当,D选项错误。140{法律硕士联考历年真题及答案详解(法学)

第6题:

关于正当防卫,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A.在抢劫犯罪的情况下,行为已经既遂时,就不存在正当防卫,如果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则属于事后防卫

B.甲和乙有宿怨,甲故意用枪射杀乙,乙也刚好准备用事先藏好的砍刀杀甲,甲把乙射死,甲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

C.甲给乙服用麻醉药后抢劫乙的财物,刚好被乙的丈夫发现,乙的丈夫抄起木棍将甲殴打致死,乙的丈夫的行为构成无过当防卫

D.甲正在劫持汽车,乘客乙趁其不备将甲杀死,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正确答案:D
【考点】正当防卫
【解析】A在抢劫罪中,行为虽然已经既遂。但如果在现场还来得及挽回损失,应当认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要理解“当场”的含义;B行为人缺乏正当防卫意识,属于典型的“互殴”,因此不属于正当防卫;C无过当防卫的实施限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对采取不会造成他人伤亡的麻醉方法进行抢劫的不法侵害.不能适用无过当防卫;D劫持汽车应属于“其它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第7题:

我国刑法对防卫过当作了规定,下列行为属于防卫过当的是()。

A.甲用木棍将正在盗窃的乙打昏在地

B.甲用木棍将正在持刀抢劫的乙打昏在地

C.甲用木棍将正在抢夺的乙打昏在地

D.甲用木棍将正在侮辱他人的乙打昏在地

E.甲用木棍将正在行凶的乙打昏在地


正确答案:ACD

第8题:

甲欲杀乙,故意将装好子弹的枪支交给丙,并骗丙说是空枪,叫丙向乙瞄准恐吓乙,结果乙中弹身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丙构成共同犯罪

B.甲构成间接正犯

C.甲、丙构成共同过失犯罪

D.丙单独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B

第9题:

甲欲杀乙,故意将装好子弹的枪支交给丙,并骗丙说是空枪,叫丙向乙瞄准恐吓乙,结果乙中弹身亡。甲与丙(  )。
A.构成共同犯罪
B.不属于共同犯罪
C.以共同过失犯罪论处
D.甲单独构成犯罪


答案:B
解析:
解析:成立共同犯罪要求在主观方面各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如果一人是故意,一人是过失,不构成共同犯罪。本题中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二者不成立共同犯罪,B正确。

第10题:

甲为了杀害乙,将乙打昏后,装入麻袋扔进深水中,认为乙将必死无疑,但恰有过河人将乙救活。甲构成犯罪既遂。


正确答案:错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