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题目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近代社会是从古代社会发展而来,历史的分期存在于历史的延续中,近代社会的变迁只有同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及与此联系的生活、风俗相对比,才能得到认知和说明,近代文化的状貌也只有同传统文化相对比才能得到真切的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是完全不同质的两种文化,这种不同不仅仅由于两种文化的模式和形态不同,更由于两者还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上的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文化、农业文化,西方近代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文化。西方近代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相比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它传入中国后必将对封建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以巨大的冲击,最终的结果是动摇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根基。因此,当西方文化传播进中国后,必然要引起封建势力的顽强抵抗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因为,从封建的伦理纲常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出发,是很难接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的。正如近代思想家严复在分析中西文化之异时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洲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重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为天数,而西人持人力。”由此可见,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是全方位的。因此,自明末西学东渐以来,中西文化的冲突一天也不曾停止过。而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深入变得更加激烈。譬如人所熟知的1867年的“同文馆之争”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修铁路之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派遣留学生之争,以及再后来的剪辫易服之争等等,都惊动了朝野上下,红墙内外。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大规模的、深刻的、全方位冲突的总爆发。
与中西文化冲突相对应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也贯穿近代社会始终。如果文化冲突是不同质的文化相遇后所发生的排斥现象的话,那么文化的融合则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整合。发生在中国近代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为,中国文化主体在保持其基本民族形式和某些民族精神的前提下,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整合。例如,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提出的“泯中
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的思想,严复主张“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孙中山则强调说“发扬吾国之文化,且吸收世界文化而光大之,以其与诸民族并驱与世界”。这些都是近代思想者对文化融合重要性的基本看法。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抵触到认识到学习再到主动吸收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19世纪二三十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之长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接着冯桂芬在《校宾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到洋务运动中,则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说在对三纲五常、封建君主制度以及正统儒学决不触动的前提下,吸收西方文化中可以利用的部分。用中学来包融西学。由此可见,在洋务运动以前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完全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是不得以而为之。文化的融合是低层次的,内容是有限的。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随着对西学的介绍和西书的翻译的日渐增多,从洋务派中蜕化出一批早期维新思想家,他们把“洋务”从原来狭小的范围,扩大到政治和文化领域。并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张效仿。在此基础上,19世纪末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的启蒙思想家们终于振臂崛起,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他们把西方进化论、民权论及各种政治社会学说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广泛地介绍传播。积极地开拓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主张在政治制度、文化教育、文化设施、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良和改革。戊戌变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标志着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纳由被动完全转为主动,标志着对西方事物的整合,已从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了。在以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更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辛亥革命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西文化的融合又深入到了人们的心理层面。
总之,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中国文化的应战与选择,一直伴随着近代文化形成的始终。其中,“冲突”与“融合”,是近代文化演进中的两大主题。冲突与融合的种种表现,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所独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世界文化史上即具有一般规律、又极富典型意义的文化特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文化的凝聚功能(或融合功能)中,文化()与文化()始终相伴而行。

A、冲突

B、交融

C、对抗

D、同化

E、异化


参考答案:AB

第2题:

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讲述5名中国教师用中国式教学法在英执教,引发老师和学生之间互不适应,一场关于中西方文化冲突和教育方式孰优孰劣的争论在英国展开。对此,你如何看待?


答案:
解析:
BBC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引起了中英两国民众对教育的广泛讨论,相互之间各有所得。习近平主席也专门谈论起这奇妙的“化学反应”:英国民众认识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中国民众认识到张弛有度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也让我们思考未来孩子的教育思路问题,中国孩子需要多一些玩的时间。
  
  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当下的孩子而言,“玩”却成了大问题。主观上来讲,正是我们所有人营造的整个社会氛围,把孩子变成了家里最忙碌的人。孩子一放学,各上各的车,各回各的家,一头扎进房间开始学习,或者去上各种特长班,跟家长也说不上多少话,甚至睡前能见到忙碌的爸爸已经不错了。而客观来说,第一,城市和大自然的疏远使得“玩”的地方缺失。城中空地几乎消失了,紧闭的单元楼到处林立,要去亲近山野,得全家人下定决心才能成行;第二,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敢玩。面对差异巨大的教育资源,面对简历只看“985”“211”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孩子们也不敢玩太久。因此,“玩”对于一些孩子已然成为奢侈品。
  
  但是,玩能够让孩子学会如何解决争端,明白制定和打破规则,了解到危险往往与新奇同在。因此,需要我们的社会、家长、孩子等各方面共同努力,让孩子玩有所获,玩有所乐。首先,树立孩子的兴趣。给孩子时间,让孩子在接触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才能把“玩”和兴趣结合起来;其次,社会在考量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用人单位,需多方考量,尤其是思维方式的考察,而不是仅仅一纸证书,这样才不会从小就树立非常强的竞争意识,忽略玩的意义。

第3题:

文化运行的规律()。

A、积累与传播

B、变迁与发展

C、融合与冲突

D、输出与输入


参考答案:ABC

第4题:

不属于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原则的是()。

  • A、文化安全
  • B、以外为主
  • C、东西互动
  • D、和而不同

正确答案:B

第5题:

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

A:价值观
B:文化冲突
C: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D: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第6题: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参考答案:

近代社会是从古代社会发展而来,历史的分期存在于历史的延续中,近代社会的变迁只有同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及与此联系的生活、风俗相对比,才能得到认知和说明,近代文化的状貌也只有同传统文化相对比才能得到真切的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是完全不同质的两种文化,这种不同不仅仅由于两种文化的模式和形态不同,更由于两者还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上的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文化、农业文化,西方近代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文化。西方近代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相比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它传入中国后必将对封建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以巨大的冲击,最终的结果是动摇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根基。因此,当西方文化传播进中国后,必然要引起封建势力的顽强抵抗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因为,从封建的伦理纲常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出发,是很难接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的。正如近代思想家严复在分析中西文化之异时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洲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重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为天数,而西人持人力。”由此可见,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是全方位的。因此,自明末西学东渐以来,中西文化的冲突一天也不曾停止过。而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深入变得更加激烈。譬如人所熟知的1867年的“同文馆之争”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修铁路之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派遣留学生之争,以及再后来的剪辫易服之争等等,都惊动了朝野上下,红墙内外。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大规模的、深刻的、全方位冲突的总爆发。
与中西文化冲突相对应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也贯穿近代社会始终。如果文化冲突是不同质的文化相遇后所发生的排斥现象的话,那么文化的融合则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整合。发生在中国近代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为,中国文化主体在保持其基本民族形式和某些民族精神的前提下,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整合。例如,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提出的“泯中
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的思想,严复主张“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孙中山则强调说“发扬吾国之文化,且吸收世界文化而光大之,以其与诸民族并驱与世界”。这些都是近代思想者对文化融合重要性的基本看法。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抵触到认识到学习再到主动吸收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19世纪二三十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之长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接着冯桂芬在《校宾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到洋务运动中,则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说在对三纲五常、封建君主制度以及正统儒学决不触动的前提下,吸收西方文化中可以利用的部分。用中学来包融西学。由此可见,在洋务运动以前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完全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是不得以而为之。文化的融合是低层次的,内容是有限的。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随着对西学的介绍和西书的翻译的日渐增多,从洋务派中蜕化出一批早期维新思想家,他们把“洋务”从原来狭小的范围,扩大到政治和文化领域。并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张效仿。在此基础上,19世纪末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的启蒙思想家们终于振臂崛起,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他们把西方进化论、民权论及各种政治社会学说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广泛地介绍传播。积极地开拓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主张在政治制度、文化教育、文化设施、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良和改革。戊戌变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标志着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纳由被动完全转为主动,标志着对西方事物的整合,已从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了。在以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更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辛亥革命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西文化的融合又深入到了人们的心理层面。
总之,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中国文化的应战与选择,一直伴随着近代文化形成的始终。其中,“冲突”与“融合”,是近代文化演进中的两大主题。冲突与融合的种种表现,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所独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世界文化史上即具有一般规律、又极富典型意义的文化特例。


第7题:

两种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的过程,称之为()。

A:文化比较
B:文化传播
C:文化交往
D:文化交汇

答案:D
解析:

第8题:

下列对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看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文化由于异质性高所以根本不可能融合,从而也没有必要融合

B.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就是以中学为内容、西学为方法

C.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必须首先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D.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实际上是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殖民化


答案:C

第9题:

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治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A冲突

B合作

C竞争

D团结


A,C

第10题:

如何看待和评价学堂乐歌中的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


正确答案:学堂乐歌歌词的新思想决定了它在艺术形式上采取引进西方的新路子,也推动了它的迅速发展和巨大社会影响。尽管不能低估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势力还相当顽强,当时中国各阶层中立主改革、维新的新生力量还基本处于较幼稚贫弱的地位。这些客观条件的矛盾,限制了初期许多学堂乐歌的编写者取得在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平衡的发展和完美的结合,无法改变一切新生事物所带有的幼稚、简陋的弱点。但不可以否认的事实是,在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中出现了不少值得瞩目的精品,它们蕴含着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和热切要求社会改革愿望的思想内容,以及有意识引进的来自西方的音乐形式,曾得到了当时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的欢迎,得到了历史的承认。因此,对这些融合中西文化,贴近时代要求的音乐历史现象,决不能以轻蔑嘲笑的口吻统统斥之为是当时我国音乐前辈们拜倒在“欧洲中心论”思想影响下所制作的“杂种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