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上帝之国》的基本内容。

题目

奥古斯丁《上帝之国》的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提出“双国”论,为基督教会的统治提供理论论证世界上存在两种国家:一种是上帝之国,指基督教会;一种是地上之国,指罗马帝国和一切异教的国家。
2.奥古斯丁从精神和肉体的对立出发,论述了两种国家的起源、性质和目的。
(1)起源上帝之国的成员具有善良的本性,依靠精神、依靠上第而生活,上帝之国起源于人们对上帝的爱;地上治国的成员本性是堕落的,依靠肉体、依靠人而生活,地上之国起源于自私的爱。
(2)性质上帝之国依靠上帝至高至善的权威进行统治,是永生的、光明的;地上之国依靠人的力量进行用纸,是短暂的、黑暗的。
(3)一切国家的目的都是和平和正义,正义是秩序的维持上帝之国有永恒的、普遍的正义:天上之国的和平是上帝的和平,即上帝创造的人与人之间最有秩序、最和谐一致的兄弟关系的实现;天上之国的秩序是上帝的意志。地上之国的和平,是人在彼此有秩序的联系中的和谐一致;地上之国的秩序是统治者的秩序地上之国的成员服从统治者的意志是正义的行为,因为地上的和平有助于天上的安宁;但地上之国的统治者有可能运用它的力量侵害上帝的秩序。天上之国才有永恒的、普遍的正义,地上之国只有相对的正义。
(4)结论:上帝之国高于地上治国,上帝统治一切,一切人都必须服从上帝,服从教会。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早期基督教史家圣·奥古斯丁的代表作是()。

A《上帝之城》

B《编年史》

C《教会史》


正确答案:A

第2题:

奥古斯丁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


参考答案:对

第3题:

奥古斯丁区分了所谓的“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是“对”

第4题:

奥古斯丁为了辩护上帝的“全能、全善”论调是()。


正确答案:神正论

第5题:

圣奥古斯丁认为人民要想达到“至善”,就必须信仰上帝,靠上帝的帮助。这是一种把获得快乐、幸福的多少作为衡量善恶的标准


答案:错
解析:

第6题:

奥古斯丁国家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基本内容:国家是一种必要的恶事恐惧痛苦和死亡的根源,他阐述国家的价值在于树立一个至上的,绝对的伦理标准,用宗教方式奠定道德对政治活动的意义,但是具有国家的不完善性与功能的局限性
特点:将其分为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他用基督教伦理来解释国家


第7题: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是在与各种宗教斗争中完成的。


参考答案:对

第8题:

奥古斯丁的传世之作是()。

A、《世人之城》

B、《政治学》

C、《理想国》

D、《上帝之城》


参考答案:D

第9题: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主张,教育的目的是()。

  • A、理性的发展
  • B、培养雄辩家
  • C、更好的爱上帝,更好的服从上帝
  • D、培养品德和气质完善的公民

正确答案:C

第10题:

圣史与圣域/上帝之城(奥古斯丁)


正确答案: 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洗劫罗马城,这一历史事件在基督教内部引起沮丧、恐慌的情绪,以及在异教徒中产生幸灾乐祸的情绪。为了鼓舞士气,坚定信仰,奥古斯丁写下《上帝之城》,对历史作出了圣史与信史的区别。圣史是《圣经》所记载的上帝启示于人的事件,分成三个阶段与创世六天相对应。《旧约》描述的以色列人的历史构成前五个阶段。《新约》记载的耶稣基督活动是圣史的最后阶段,圣史结束与耶稣为人类献身之时。信史即历史学家记载的事件发生时间与圣史平行,在圣史结束以后仍然持续。圣史结束了耶稣之死的观点意味着圣史之后的俗史与人类命运无关,不但世界末日不可预测,而且世俗人事的兴衰都不会影响圣史已揭示的恩典与拯救。
与之相对的是圣城和俗城相区别的社会观。按照奥古斯丁的观点,不同的爱组成了不同的城,“爱自己并进而藐视上帝者组成地上之城,爱上帝进而藐视自己组成上帝之城。”上帝保证“天上的和平”,世俗政权保证“地上的和平”。
通过两种不同的解释,奥古斯丁说明罗马的衰亡不在于皈依了基督教,而在于皈依不及时,信仰不够虔诚,人类之被拯救依赖上帝的恩典和启示,而不维系于罗马的历史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