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文论史上,首次运用西方文论话语体系全面地评论中国古典文学

题目

在我国的文论史上,首次运用西方文论话语体系全面地评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著作是()。

  • A、《谈艺录》
  • B、《<红楼梦>评论》
  • C、《人间词话》
  • D、《管锥篇》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 )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张之洞
D.严复

答案: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896 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他认为,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第2题: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提出的()为20世纪西方文论范式转换提供了基本依据。

  • A、将西方文论归为摹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
  • B、作者、文本、读者、世界之四种因素说
  • C、“权力话语”机制
  • D、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

正确答案:B

第3题:

试述“灵感说”在西方文论史上的发展


参考答案:

灵感说:灵感的基本含义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原意是“神灵的附体”,“神灵感发”。
柏拉图是古希腊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沿用“灵感”本义,将之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
柏拉图认为世间有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爱情的迷狂。这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
灵感说: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最早概述。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神助,灵启,陶醉,迷狂;其二,语义学上的解释:“神灵附体”,“神灵感受”,“热情磅礴”;其三,柏拉图将灵感说运用到文艺创作过程中。
柏拉图对灵感说的解释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一,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神灵评附”(《伊安》);其二,灵感的表现:“诗性的迷狂”对立“迷狂∕灵感”与“理智”,否定理智在创作中的作用(《斐德若》);其三,灵感的获得过程:“灵魂回忆说”,对真善美世界的回忆(《斐德若》)。
灵感说体现了柏拉图理论的矛盾性及其理论价值。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与本人作为爱诗之人的矛盾;价值:其一,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场,区别理智与情感;其二,看出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其三,得出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现实美向理想美的追求过程,形象创造过程。
灵感说的理论总倾向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其揭示出文艺的一些基本规律价值,对中世纪的神学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代派文论都有影响。


第4题:

在我国文论史上,“新乐府”一词始自唐朝诗人()

  • A、李白
  • B、杜甫
  • C、白居易
  • D、元稹

正确答案:D

第5题: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的是()。

  • A、梁启超
  • B、康有为
  • C、张之洞
  • D、严复

正确答案:A

第6题:

卢卡挈是()

A马克思主义文论家

B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

C自然主义文论家

D现代主义文论家


B

第7题:

认识《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贡献。


正确答案: 一、《文心雕龙》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它包括文学的本质与特征、文学的构思与创作、文学的风格与体裁、文学的艺术与思想标准、文学的创作技巧、文学的鉴赏与批评、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文学与时代的关系等等,并阐释或首创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概念,如神思、隐秀、风骨、通变、奇正等,这对中国古代文论乃至美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文心雕龙》的理论特色,就是“体大思精”、“笼罩群言”。在《文心雕龙》出现之前,古代文论绝大部分都是单篇论文,或内容欠充实丰富,或形式流于粗糙零碎,都不能与《文心雕龙》相提并论。
三、《文心雕龙》成功地吸收了儒道释文化的思想精华,以自己的理论建树体现出三教合一的文化趋向。

第8题:

卢卡挈是()。

A.马克思主义文论家

B.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

C.自然主义文论家

D.现代主义文论家


参考答案:B

第9题:

西方文论中文学观念的演变有着一条清晰的线索(),循此线索可以大致看到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


正确答案:再现说—表现说—本体说—体验说

第10题:

意境是()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

  • A、中国古典文论
  • B、现代文论
  • C、西方现代文论
  • D、西方古典文论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