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写出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轨迹。

题目

简要写出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轨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要说明“朱子读书法”。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朱子读书法”也是朱熹在教育史上的一大贡献。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成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六条的内容如下:
(1)循序渐进。朱熹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其次,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其三,在读具体的书上,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强调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前进。
(2)熟读精思。读书必须反复阅读,不仅要能够背熟,而且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熟读是精思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义及其思想真谛。
(3)虚心涵泳。读书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
(4)切己体察。也就是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寻求义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这是儒家提倡“求诸已”,讲究自律的思想体现。
(5)着紧用力。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要努力,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绝不能放松,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6)居敬持志。读书的关键还在于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敬”就是端正态度,兢兢业业地去做,可以说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读书也不例外。“持志”即有坚定志向。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的局限性在于,不重视书本与实践的结合。

第2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书法·篆刻”系列中成就标准的是(  )。

A.积极参与书法与篆刻活动
B.识别五种以上的书体或篆刻的风格特征
C.创作两件以上的书法或篆刻作品
D.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轨迹

答案:B
解析:
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书法·篆刻”的成就标准指出,应该识别三种以上的书体或篆刻的风格特征。故选项B不正确。

第3题:

圆是解析几何中既简单又重要的基本曲线。请结合你的经验简要谈一下求圆的方程和与圆右美的轨迹方程的基本策略。


正确答案:

第4题:

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简述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轨迹?


正确答案: 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初期是1958~1966年
①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发展还不完善,只能称为新闻纪录电影
②特点是主要采用演播室播出形式,风格样式单一,人力少,资源不足
③作为政治统治下的宣传工具,教育意味明显
④虽然这个时期的纪录片不免带有时代痕迹,却也代表着这个时期电视节
目的最高水平。代表作品有《英雄的信阳人民》,《到农村去》,《中国》
二)1978~1990年,纪录片得到了蓬勃发展
①改革开放的提出,给电视纪录片带来了发展空间。
②纪录片走向大众传播,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专栏化的创作倾向。如《话说长江》在大型系列节目中树立了节目主持人,采用章回小说体的方式,固定栏目,连续播出。
③纪录片观念发生了转变,出现了中国电视界首次和国外合拍的片子——《丝绸之路》
④以《迎接挑战》为代表的政论性电视片开掘
⑤总之,这个时期纪录片的题材,作品风格、表现手法都有了新的发展,并且形成了画面加解说的拍摄模式。代表作《望长城》。
三)90年代以后
①纪录片向着市场化方向发展,越来越故事化,娱乐化
②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纪实类的纪录片。从内容上,更加关注底层人物和边缘人物的生活。代表作《流浪的北京》,《远在北京的家》
③总之,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开始学着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无论是从选题上还是拍摄手法上都实现了突破,大量使用了同期声、长镜头等国际流行的表现手法。
四)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与政治变迁、文化进步密切相关,代表了我国不同时期的政治思路和文化特征。纪录片以后的趋势就是朝着国际化形式发展,但中国优秀纪录片内容上必定是非常中国化的。

第6题:

简要概括“朱子读书法”的主要思想。


答案:
解析: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 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的 弟子他的调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 六条。 (1)循序浙进 包含三个意B:第一,读书应该按一定次序, 不要顛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 安排读书计龙,并切实遵守它。第三,读书要扎 扎实实打好基廷.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朱熹认为,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如何“精思”呢?朱熹提出来“无疑一有疑一解疑” 的过程。这里所说的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 程,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 虚心涵泳。 虚心涵泳的读书方法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 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人为主,牵强附会。 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朱熹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 玩,为有功耳。” (4) 切己体察。 朱熹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 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他竭力反对只向书本上求义理,而不“体之于身” 的读书方法。只有"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 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 (5) 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的读书方法,包含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其 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 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 他最重要的读书法。他指出:"读书之法,莫贵乎 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此不易之理也。”只有树立了明确的志向,才能 “一味向前”,学业不断长进。

第7题: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唐朝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唐朝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 )


答案:错
解析: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魏晋以前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的是书法的实用功能;魏晋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人们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

第8题:

试述中国基础实施建设的基本轨迹。


参考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就开始了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过程,在整个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超前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的轻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大部分基础设施属于第三产业,因此发展也十分缓慢。以1952-1978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幅度为100,则主要基础设施的增长为:能源生产增长76.8,电力生产增长209,铁路营业里程增长12.6,公路长度增长41.8,内河航运增长8.5,电话机增长56。
可见,我国传统体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大幅度落后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瓶颈”的制约日益严重。电力增长虽然较大幅度地快于工业,但到70年代末,电力供应仍然严重不足,是因为我国传统体制下的经济发展差不多是单一的、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加之粗放型的经营方式,致使经济的增长远远慢于对电力需求的增长。改革开放以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存量迅速增长,特别是通讯业的发展名列前茅,能源、交通的存量增长也很快。铁路营业里程增长相对缓慢,但是铁路的线路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从1978年到1999年,在铁路营业里程中,电气化铁路由0.10万公里增长到1.4万公里,增长了13倍;铁路复线里程比重由15.7%提高到36.1%;铁路自动闭塞里程比重由12.3%提高到31.0%。这表明。80年代以来,我国铁路建设由外延式走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重点放在提高铁路的自动化和现代化水平上。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欠帐太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增长,对基础设施新的需求增加很快;同时,受利益驱动。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更多地用于短期内富有效益的领域,致使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基础设施发展的差距仍然是巨大的。


第9题:

初唐最负盛名,并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提高产生重大影响的书法家是谁?其事迹如何?


正确答案:初唐最负盛名书家是欧阳询。欧阳询(公元五五七——六四一年)。字信本,潭洲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出身豪族。他最初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后来在楷法中参以古隶用笔,终于自成一家。欧体字体方笔圆,险劲瘦硬,中宫收敛,外画伸展,法度森严,点画工妙。据说他作书从不选择纸笔,随便用什么笔都能作出佳品,这一点连褚遂良也不得不佩服。他八种书体都精通。最佳为楷书,其结构方式,被后人奉为准则,归纳为“结体三十六法”。因此,人们得到他的书信文字,都当作楷模,连高丽国也极看重他的书法,曾派专人到中国来求他的书迹。此事后来被唐高祖得知,便感叹地说想不到欧阳询的书名,竟能远播国外。

第10题:

元代书法正在中国书法史上的职位地方如何?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其书法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特?


正确答案: 元代书法由于其社会的非凡,非通常赵孟頫的出现,使书法正在元代发展成一种全面回回的潮流,出现出一种典雅秀逸的品德态势,组成书法史上的一次转机。
元代的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
①双兴晋唐书风与全面双古是元代书坛的总体特。由于赵孟頫的提倡双古,这一时期篆隶楷行草种种书体都出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②奎章阁的建立为元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行动用。代表书家有赵世延、虞集、揭傒斯、柯九思、孛术鲁翀、康里巎巎、雅琥等。
③少数民族书家的大量涌现是元代书坛的独特景象。
④隐士书家群成为元代书法重要一脉。
⑤书法与文人画紧密联合正在元代成为一种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