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哪些命题符合苏格拉底的思想()?

题目

下面哪些命题符合苏格拉底的思想()?

  • A、要自知自己无知
  • B、认识你自己
  • C、美德即知识
  • D、认识就是回忆
  • E、无物存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面测验题型中哪些属于供答题测验?()

A、命题作文

B、问答题

C、演算

D、配对题


参考答案:ABC

第2题:

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参考答案:(一)智者
智者不是统一的思想流派,没有统一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智者关注社会问题,他们的贡献是以人的眼光看待社会,抛掉神的观点。他们的思想为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和思想来源。
(二)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同时代的人,他与智者一起,推动了希腊哲学研究兴趣的转向,即由自然转向人和社会。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美德即知识”,主张“精英政治”。

第3题:

下列思想命题中,哪些属于荀子的命题?()

A.隆礼重法

B.明分使群

C.平政爱民

D.有治人,无治法

E.贵贱有等


参考答案:A, B, C, D, E

第4题:

下列思想命题中,哪些属于荀子的命题?()

  • A、隆礼重法
  • B、明分使群
  • C、平政爱民
  • D、有治人,无治法
  • E、贵贱有等

正确答案:A,B,C,D,E

第5题:

简述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他的一生以探讨伦理和公众教育为乐,从不收取学费,在教育上有教无类.吸引许多学生,因而得到很多有学问的人的欣赏和尊重, 影响了很多人,是酉方思想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家。 (1)教育的意义: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始有区别的,但不论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都可以使人得到改进。不论是天资聪颖的人还是天生比较愚钝的人,都必须勤学苦练,否则好的天赋会散失。他不论人的身份、地位如何.对于向他请教的人一律赐教,对于见到的不合理的事他也上前说教.希望用教育来改变身边的每个人。他认为教育应该被当成一件国家大事.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治国人才。 (2)智慧即德行:培养上述的这种人最关键的是什么呢?苏格拉底认为应当是道德。 经过对伦理问题的长期探索和总结,苏格拉底提出了“智慧即德行”的著名论点,指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也就是教人道德。“智慧即德行”的论断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既然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行为,也就是说德行是可教的,后世的教育家便把发展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智慧即德行”的观点并不完善。此外,苏格拉底还提出“自制是德行的基础”“守法就是正义”“身教重千言传”等重要的道德教育观点,并且以身作则,他自己就是高尚道德的典范。 (3)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又称“问答法”“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法。 讥讽" 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言以对,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让他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 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 "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人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影响灌输或强加给对方。但也有局限,如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此外,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

第6题:

下面不属于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或教育主张的是()。

A.“智德统一论”

B.“美德即知识”

C.“苏格拉底法”

D.“和谐教育”


参考答案:D

第7题:

下面哪些命题符合苏格拉底的思想()

A.要自知自己无知
B.认识你自己
C.美德即知识
D.认识就是回忆
E.无物存在

答案:A,B,C
解析:

第8题:

以下哪些命题可以充当复合命题的肢命题()

A、简单命题

B、复合命题

C、肯定命题

D、否定命题


参考答案:ABCD

第9题: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并分析两者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


正确答案: ①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重视人的作用,强调道德。
②孔子对东方社会的影响: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苏格拉底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苏格拉底的思想成为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是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第10题:

分析下面丙的议论违反了哪些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为什么? 甲说:“语句都表达命题” 乙说:“有的语句不表达命题” 丙说:“甲和乙的观点都不正确,我认为唯有纯疑问句不表达命题”


正确答案:一方面。丙的议论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甲的议论与乙的议论是互相矛盾的命题,丙对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同时加以否定,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
另一方面,丙的议论又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甲在否定乙的议论“有的语句不表达命题”的同时,自己却又认为“唯有纯疑问句不表达命题”(即“有的语句不表达命题”),对同一个思想既肯定又否定,这就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