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修行不精进,一天到晚睡懒觉,这是源于什么心态?这对解脱有什

题目

有些人修行不精进,一天到晚睡懒觉,这是源于什么心态?这对解脱有什么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金克木先生认为印度人修行可以从以下哪三点来说明?()

  • A、修行以解脱为最上目标
  • B、解脱是超出生死轮回
  • C、轮回源于业报
  • D、修行是为了立身处世

正确答案:A,B,C

第2题:

修行的方法有哪两种?《入行论》是哪一种?这对我们来讲有什么必要?


正确答案: 修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安住修,一是观察修。
《入行论》讲的菩提心修法,主要是观察修。
观察修对我们来讲很有必要,因为很多人的分别念非常重,邪知邪见也比较多,一定要凭自己的智慧进行破析,道理上想开了、明白了,心才会自然而然趋入正道。否则很多人的习气根深蒂固,一下子扭转过来,让心一下子安住下来,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通过如理的观察,在猛厉的分别念也不堪一击。

第3题:

你的修行为解脱还是为人师?


正确答案: 你的修行要为解脱,如果想为人师,你是不会成就的。佛陀是为解脱而修,佛陀不是要成为人家的老师而修行。因此你要为解脱而修行,不要以想为人师而来,不要装填很多的知识。

第4题:

归纳而言,本论主要讲了什么样的修行次第?这对你有哪些启示?


正确答案: 1)修行次第:我们要先做好人(贤善人格),其次对世间不要贪执而生出离心,再次为利益众生而发菩提心,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修学密法或者般若法门。
2)释迦牟尼佛的法门有八万四千那么多,千经万论浩如烟海,全部要学习的话,短暂人生中怎么学得完呢?但这里将所有的教言归纳起来,让我们完全明白:要成佛的话,一定要修无二慧,无二慧又依靠出离心、菩提心、做好人。这几个窍诀涵摄了一切法,懂得这个道理后,我们修行应当以此为方向。

第5题:

精进的体相是什么?有些人一天念几万遍佛号,或者磕几千个大头,这是否就意味着很精进?请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进即喜于善”,精进的体相就是对善法的一种欢喜心。身体和语言虽然很精进,但如果自心对行持善法散漫无力,则只能得到微劣善果,远不及一念有力的善心所得之果。所以,精进关键在于内心,如果特别专注,没有散乱到外境上面,这才叫做真正的精进,也才能成就很大的善根功德。

第6题:

为什么说轮回之苦远远胜过精进修行的痛苦?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教证:五世达赖喇嘛说:“三界三苦所禁锢,轮回本性苦无边。”本论云:“无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刺烧复分解,今犹未证觉。”
2)理证:大乘修行之苦从时间上看,只是这一辈子或者乃至菩提果之间受苦,并不是生生世世、永永远远。从痛苦的轻重来讲,可以说微不足道,根本无法与地狱饿鬼的痛苦相比。从意义上说,为求菩提而忍受的苦行,无论对众生还是自己的了脱生死都有相当大的利益。方方面面进行比较,修行之苦与轮回痛苦有天壤之别。
3)比喻:就像病人为了除去腹腔内的肿瘤,而暂时忍受切割手术的痛苦;医师治病时,以一些有轻微痛苦的疗法,来疗除病患疴疾的大苦。

第7题:

为什么修行解脱要把握现在呢?


正确答案: 学佛修行不要说:等我什么时候在修行,等我事业有成之后再修行,等我退休之后,等我几年之后...未必有那个机会啊!修行解脱就是在现在,要把握当下,把握现在。

第8题:

禅陀比丘代表了很多修行人与学佛者,他所反应出的心态是什么?


正确答案:虽然知道无常也很会宣说无常,但是内心深处却是很怕无常。虽然知道无我,也很会宣说无我,但是内心深处却很怕无我。虽然知道空也很会谈空,但内心深处却很怕空。重要的是深层的自我在作祟,那个自我还是抓得很紧、很怕无我,很怕这个自我消失。虽然很多修行人很认真在修,但却没有回来如实面对自己,因此看起来好像很认真在修,却落入到世间法里面而不知道。他是要走出时间法的,然而他还在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之间挣扎。到这里已经是很微细了,不是在欲界与色界抓取而已,已经进入深层自我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了。
阐陀比丘说:理论上我可以了解啊!我也知道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无常我都知道啊!虽然他体悟到无常法印,但无我方面从理论上说他也知道的,也可以接受啊!然而他觉察到、反观到自己内心里却是在抗拒,看到内心里面“自我”还是一直在抓、紧抓不放啊!内心里面还是在怕无常、抗拒无常啊!这是他有如是回来反观自己,才会这样讲。你不要以为说,我没有这些问题啊!证到初果的人,还没有办法去看到内心里面在抗拒无我,这是已证初果以上的人、继续又如实回来反观到内心在拉扯,他想跳进去,但是又害怕。

第9题:

解脱者遇到病苦和逆境是什么心态?


正确答案: 解脱者深知无常法印,他不会抗拒面临的病苦和逆境,更不会起瞋恨之心,他会心平气和的全然接受病苦和逆境。

第10题:

有些人不愿到山林里去修行,主要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断除?


正确答案: 原因要么是贪执身体,要么是贪执亲友,要么是贪执财产。
1)断除贪执身体:身体很快就会死亡、腐朽,它的臭气使贪食腐肉的狐狼,都不敢趋前品尝,这样的无常变坏结局最终一定会降临,因而身体不是该贪执的对境。
2)断除贪执亲友:自己孤零零地独身来到世间,出生时骨肉本是连在一起的,死亡之后也得各自分散,更何况是个体相异的亲友了。生时,自己孤零零地出生,死时也只能独自死亡,自己的苦痛无法代受,亲友眷属有什么利益呢?
3)断除贪执财产:死亡时连最珍爱的身体都要舍弃,财产受用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