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要想获得佛果,众生这一福田不可缺少?请从基道果的角度分析

题目

为什么说要想获得佛果,众生这一福田不可缺少?请从基道果的角度分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从因、本体、果的角度分析:身体与心是他体的。


正确答案: 1)从因来讲,身体的因是父母的不净种子依靠四大聚合而成,而我们这辈子心识的因,则是前一刹那中阴身时的心识等流。
2)从本体而言,身体是四大组成的无情法,也是一种粗大色法,而所谓的心,则是非无情的明清之法。
3)从果来说,身体只能暂时维持一段时间,死后处理完了就没有了,而心如果没有获得解脱,始终在轮回中不断地流转,中间从来没有间断过。因此,心和身体是别别分开的他体。

第2题:

请从因的角度、果的角度分别阐述:修安忍的必要性。


正确答案: 《俱舍论》中:欲界之因就是嗔恨和欲贪。倘若断了嗔恨,欲贪也可断除,这样一来,便不用再流转欲界了。若能断除嗔恨,则可永断轮回之根。
从果的角度看,如果对“我”无有执着,把别人的加害视为如幻如梦,一切嗔恨和怀恨就不会生起,今生很快乐,也不会为来世造罪业。死的时候很安详。
(《入行论.安忍品》中有许多窍诀)

第3题:

果皈依和愿菩提心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希求佛果,二者从哪个角度有差别?


正确答案: 愿菩提心是从利益众生的侧面讲的,果皈依是从自己想获得佛果的角度而言的。

第4题:

为什么说众生与佛陀是一体的?请从世俗、胜义两个角度分析。


正确答案: 从胜义的角度来讲,众生与佛一味一体,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都具足如来的功德庄严。从世俗的角度而言,佛在因地发了菩提心后,把众生和自己观为一体,通过自他交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等修持菩提心,众生的悲苦喜乐全部都是自己的感受。而且众生都是未来佛。

第5题:

金刚经云,佛陀受七燃灯佛受记者未知七燃灯佛是前世众生开悟,成佛果否?


正确答案:凡佛皆是众生修成者,并无天生佛,自然佛之理,燃灯古佛,亦不外其例。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也。

第6题: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为什么做了菩萨还要有畏呢?


正确答案:菩萨等级甚多,不到无为无缘境界,还有造作。自必仍加体察,此体察即是畏,如俗谨慎之意,此其一。菩萨泛指觉者,见果知因,见因知果,了福祸之果皆从因来,故于造因慎重,是名曰畏。非同凡夫受果后而始畏,造因时而希徼幸得免焉,此其二。

第7题:

利益众生和获得佛果哪个更重要?原因何在?


正确答案: 利益众生更重要。《窍诀宝藏论》云:“利他众外别无解脱道。”如果时时利益众生,放下自私自利的心,这就是一种无我的境界,就是一种超越。因为所谓的成佛是一种觉悟,也就是觉悟本来没有我而凡夫妄执为我,佛陀是恒时处于二无我的境界中利益众生,如果深深执著我要成佛,那永远也成不了佛。

第8题:

为什么说想到利害之果也应该恭敬众生?


正确答案: 譬如国王属下的大臣,虽然伤害了很多人,但具有远见的人,纵有力量也不会报复,因为他知道仇敌不只是一个人的力量,国王的威势就是他的依靠。
同样,伤害我的仇敌纵然力单势孤,也不应轻易报复,因为慈爱众生的佛陀和惩治罪行的狱卒,都是仇敌的依怙。所以,我应该像庶民侍奉君主一样,恒常随顺恭敬,使一切有情皆大欢喜。

第9题:

有人说:“很多教言都说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所以为了出离轮回、获得究竟安乐的佛果,我必须要发菩提心。”请分析这种说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正确答案: 关键要看是为了谁而获得佛果。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获得佛果,享受安乐,那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直接与菩提心的本体相违;假如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获得佛果,这种说法就很合理了。

第10题:

论中说舍弃菩提心必定会堕入恶趣,那么舍利子尊者因地时舍弃了菩提心,为什么没有堕落,反而获得了阿罗汉果?请引用各大论师的观点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这是特殊的因果业报现象,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思议,只有一切智智的佛陀才可现量知道。这并不是推诿,因为佛陀宣说过: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一般众生造某种因,定会有某种果报,但是有些特殊业力关系,不一定会如此,这是极为微妙、深密的道理,并非一般人所能了知。《入中论》也说:“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无善恶慧得解脱,亦遮思维诸业果”。佛陀超离一切善恶分别的究竟智慧,方能观察微妙的因果缘起,其他有情去观察,只能是盲人摸象,根本得不出完整、正确的答案。
对此,各大论师亦有不同的解释,《普明论》和《释论》中说:“某人舍弃了菩提心,后来也能得以解脱,这说明业力不是凡人可思维的,唯一是佛陀才能了知的行境。”《入菩萨行论广释》中说:“舍利子虽然舍弃了菩提心,但他没有舍弃出离心,所以没有堕落。”善天论师回答说:“虽然舍弃了方便的菩提心,但他后来再三地受持,所以没有破菩萨戒。”布布达论师则认为:“舍利子舍弃了世俗菩提心,但没有舍弃胜义菩提心——无我的空性智慧,所以他没有堕落。”对布布达论师的观点,无著菩萨在《善说海》中也是非常赞同。但上师如意宝说:“不管怎么说,这些只能是一种代表个人的想法而已,真正的微细因果只有佛智才可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