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间上发大乘菩提心的人越来越多,对我们国家、社会会起到什么样

题目

如果世间上发大乘菩提心的人越来越多,对我们国家、社会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以理建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中说:“我们不清净的身体,如果有了菩提心,就会变得跟佛身一样。”若是这样,初发心的人为什么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请以理说明。


正确答案: 论中的观点主要侧重于菩提心的功德,是说如果相续中产生了菩提心,从因的方面就具足了佛身的相好庄严。但由于凡夫人并未断尽二障之故,所以从异熟果的方面而言,现在不可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然由于菩提心的摄持,我们不清净的身变得像佛身一样有价值,堪为人天供养处,并能在很快的时间内圆满佛果,具足种种相好庄严。

第2题:

作为大乘修行人,平时是否可以跟别人谈论军事、政治、经济等世间话题?为什么?


正确答案: 本来政治、经济、军事等世间话题,能引发诸多贪嗔痴恶念,修行人应尽量断绝。但在弘法利生过程中,为了调伏和度化某些众生,可以随顺他们谈这些话题。虽然表面上行为不太如法,但如果真正能利益众生,也有一些开许。不过这时候一定要慎摄身心,断除贪执心念,以警醒之心恒念正法,观察外境如梦如幻的本质,而不为喧闹外境所转。

第3题:

康德曾经提出一个道德律令:你的行为应能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则。他的意思是指,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或者换句话说,如果每个人都做你刚才做过的事,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因此,假如我们人人都守秩序,尊重那些比我们先到的人,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而如果我们能容忍那些不尊重我们的人,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我们应该尊重他人
B.遵守秩序是普遍的法则
C.道德律令不容破坏
D.世界因法则而有秩序

答案:B
解析:
本题属于意图判断题。
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提出康德的一个道德律令,然后以“换句话说”对其进行解释,最后以“因此”引导结论。文段最后呼吁我们人人都遵守秩序、尊重他人,世界会是另一个样子。
A项的“尊重他人”和C项的“道德律令”都是文段内容片面的理解,排除;D项强调法则的重要性,而文段强调的是遵守秩序,排除。

第4题:

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依靠什么样的后行令其不断增上、强大?


正确答案: 要赞美菩提心的功德,使自他生起欢喜心,得到鼓励。

第5题:

请举例说明:发菩提心的菩萨,为什么必须通达世出世间的一切学问?


正确答案: 若没有通达一切学问,一方面不能成就遍知佛果,另外也不能饶益一切众生。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云:“若未通五明,圣者不成佛,为制服摄他,自知而学之。”意思是说,菩萨若未精通五明,不可能获得一切智智的佛果,尤其在利益众生时,为了制服对佛教具有成见者,也为了摄受与佛教有因缘者,菩萨必须通达一切知识,如此才能圆满自他二利。

第6题:

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


正确答案: 《华严经》云:“欲求导师慧,究竟最胜道,甚深一切智,无上解脱王,勇猛勤精进,速发菩提心。”又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律藏中有这样一个事例:罗汉师父与新度沙弥同行,师在前,沙弥在后背负行李。罗汉忽然观见弟子发大乘菩提心,愿于未来度苦海众生;遂接过衣物,令沙弥前行,己在后行。可见,虽为凡夫小儿,一发菩提心,四果罗汉也尊重服侍。
《大般涅槃经》喻:“菩萨摩诃萨常勤守护是菩提心,犹如世人守护一子,亦如瞎者护余一目,如行圹野守护导者。”《华严经》喻: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君主,胜出一切二乘人故;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如劫烧火,能烧一切诸有为故;菩提心者犹如龙珠,能消一切烦恼毒故;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不管修禅、修净、修中观、修大圆满,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若能以这种心态时时摄持,哪怕只是听一堂课,其功德乃至佛果之间也是不会耗尽的;如果仅仅为了名食财色等人天福报,则来生仍然堕落。

第7题:

请以教证、理证成立发菩提心的人是殊胜福田。


正确答案: ⑴教证:《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云:“文殊,恒持菩提心。譬如,将十方世界中一切众生之双目挖出,有人将彼等复原,或者将关于漆黑监狱中之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释放,令彼等享受转轮王或梵天之安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大乘信解菩萨,且赞颂之,则福德胜过前者无数倍。”
⑵理证: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恒时对无量无边的众生赐予暂时与究竟的安乐,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如果对他供养、恭敬、起信,功德是相当大的;反过来说,如果对他生嗔恨心、毁谤,或是骂他、打他,过失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说,他是殊胜的福田,也是特别严厉的对境。

第8题:

世间皈依、小乘皈依、大乘皈依在时间和发心上有什么差别?如果别人问你是哪一种皈依,你会怎么回答?


正确答案: 小乘的皈依只是“有生之年”,大乘的皈依是“乃至菩提果之间”,世间皈依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小乘皈依是指自己特别害怕轮回的痛苦,为了从中获得解脱而在有生之年皈依三宝,这种皈依一定要具足出离心;大乘皈依是指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可怜众生,自己发愿要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世间皈依是为了躲避一些暂时的怖畏。

第9题:

为什么发菩提心的人才是殊胜施主,世间上的大老板还不算殊胜施主?请从五个方面对比作答。(提示:所施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时间)


正确答案: 一般世间凡夫的布施善行,
⑴从时间上看:只是“偶备”,并非长时间的布施;
⑵从所施物上分析,是“微劣食”,比如自己吃剩的残食,或一些过期食品,味道也不怎么好;
⑶从布施的态度来说:自己高高在上,“嗟施”——轻蔑地对待受施者;
⑷所施对境:只是“少众生”,比如三两个乞丐,一部分受灾者等等,给他们半碗饭,一两元钱;
⑸从给予的安乐上看:让其得到的只是“半日饱”。
而菩萨对众生不是如此,
⑴菩萨的发心非常广大,利益众生的时间是“恒”,从他初发心至轮回不空之际,无有更变;
⑵对境是“无边有情众”,可以说是法界一切含识;
⑶所施的是“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即暂时一切财物受用,究竟的成佛安乐;
⑷布施的态度是以一种非常恭敬、欣乐态度去满足众生愿望;
⑸恒时施予的是无上安乐。
从时间、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上相比较,菩萨的布施是无上布施,世间人偶尔布施之举无法比拟。

第10题:

既然与凡愚相处有害无利,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否与大乘菩提心相违?为什么?


正确答案: 作为大乘修行人,不能舍弃众生,将他们置之不顾、抛之脑后,但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的行为在什么样的人群中可以展开,在什么样的场合中可以行持,务必要掌握这个分寸。如果现在因缘没有成熟,尽量不要接近他们,不然很有可能被他们同化。
这与大乘菩提心不相违。因为凡愚的威力和加持力非常强,如果自己没有定力,只会随顺他们,最后使道心彻底退失。我们应遵循佛陀的教言,内心中不能舍弃众生,但自己的菩提心受到影响时,行为上还是要值得注意,主要以自己行持善法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