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恶语有什么过患?

题目

说恶语有什么过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国过春节有“开门爆竹”一说,有什么含义?


正确答案: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来除旧迎新,带来好运。

第2题:

在什么情况下才开许揭露别人过失?说别人过失有什么过患?


正确答案: 上师如意宝说:“如果是为摄受引导弟子,指出弟子的过失是应该的,历代金刚上师也是这样做。但金刚道友之间不要互相评论,说长道短,这样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凡夫人之间以烦恼心去评头论足,总盯着别人过失看,一方面说明自己的相续不清净,另一方面唯有造口业。

第3题:

有一个教育家说过“教师要认识学生,要学习学生”。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


答案:
解析:
“教师要认识学生,要学习学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学生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教学中要注意教学相长。这句话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 老师上课之前,只有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发展充分了解,才能充分备课,使学生易于接受。也只有对学生的性格、爱好、需要等全面了解,才能够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很难想象一个对学生一无所知的老师如何可以把学生教育好。 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我国古代就有“教学相长”的说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自己不了解的要多去了解学习。同时,“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当学生指出教师错误或说出教师不知道的知识时,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总之,作为老师,要认识学生,要学习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第4题:

什么样的语言算是恶语?


正确答案: 对上师、三宝、尊长、父母、平交、卑幼、甚至于旁生说粗恶语。
指责佛像、佛塔等。
说损德之言,比如:
对于相貌丑陋的人,公开宣扬他们的缺点;
对生理有缺陷的盲人、聋人等,当面称呼为“瞎子”、“聋子”;
根据他人身体的缺陷起绰号,把别人叫做“跛子”、“矮子”、“大个子”;
嘲笑他人像猴子、牦牛、恶狗、猪等。
指责对方过失,举发别人的罪过或口出不逊的语言,也都属于恶语。
只要让别人不高兴的话尽管表面不是恶口骂人,但若通过温和的方式,使对方心不愉快,这种语言也包括在粗恶语中。

第5题:

请以比喻描述闻法的三种过患。倘若闻法时杂有烦恼或不良动机,将会导致什么后果?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


正确答案: 耳不注如覆器之过,譬如向一个碗中倒汤,碗若是扣着,汤会洒在外面,里面不可能沾一点一滴;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好比碗底有洞,即使把汤倒进碗里,也会全部漏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碗中若杂有互药,哪怕是最美味的汤也不敢喝。
如果为了赚大钱、为得名声去听法,相续中已杂有毒药了,不是谁享用都很危险。就像塔波仁波切所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如理修持会解脱因,但若智慧不够、信心不够,不但不能如理修持,反而依靠正法造恶业,正法就会成为恶趣因。《华严经》亦云:“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同样是水,牛喝了变成乳汁,毒蛇喝了会变成剧毒。因此,听闻佛法要遣除一切不善心,否则,你对上师生邪见、对同行道友生嗔心,以此心态来听法是很可怕的。
如果遣除了耳不注、意不持、杂烦恼这三种过患,才能盛装清净的佛法甘露。

第6题:

怎样才能断除说恶语这种劣习?


正确答案: 心中要发愿今后绝不说粗恶语。
学习表达方式,《君规教言论·观察语言》、《华严经》、《法华经》中讲了很多,但归纳而言,只要相续中有慈悲心、利他心,所发出的声音肯定对众生直接或间接有利。
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人,最好用正知正念摄持自己,千万不要说恶语。
说话要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该说的要说,不该说的就不要说。

第7题:

为什么说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请引用其他公案说明你对此问题的理解。


正确答案: 贪欲会给今生来世都会带来莫大的灾难:今生会遭受砍杀、捆缚等痛苦,来世则会堕入地狱等处。如《本师传》中云:“贪欲如嗔蛇,毁坏今来世,智者不应依。”其他佛经中也说:“欲妙之奴遭剖剁,砍头挖眼断手足,贪欲令堕众生狱,令转饿鬼与旁生。”佛陀在《方广庄严经》中,还用毒叶、宝剑、火焰等比喻阐述了贪欲的危害。所以要明白,如果贪心增长,一切苦恼都会出现。

第8题:

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作为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不是一切社会生活,而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其特殊性表现为三点:
①它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即不是生活某一方面、某一层次,而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统一的整体生活。
②它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即能显示出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生活。
③它是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生活,因为只有经过体验、感受、思索的生活,才能成为他描写和表现的对象。

第9题:

傲慢与自信有什么差别?傲慢会导致哪些过患?


正确答案: 我慢是染污性的烦恼,能使人堕落,而殊胜的自信并非如此,它根本不随烦恼所转,反而能制服被烦恼所转的我慢。
由于傲慢属于六根本烦恼,故能令人堕入恶趣,即便转生为人,因为以前的异熟果所感,也会不断遭受各种痛苦,失去人间的种种欢乐,经常成为他人使唤的奴仆,食用的是残羹剩饭,而且愚笨、丑陋、体力不足,处处受人轻贱和蔑视。

第10题:

不思考无常有什么过患?


正确答案: (1)不会珍惜随时可能失去的生命和时光。
(2)不会意识到生命的短暂而作常住久留的打算,在无意义的事务中消耗时光。有诗云:“人无百年寿,常作千年计。”这确实是非常愚蠢、非常可怜的。因为贪心不足,还会做出许多不道德的坏事。
(3)对死亡平时无思想准备,死亡突然来临时就会承受极大的痛苦而不知所措。
总之,后世至永世的幸福靠的是今生今世的善德善行因缘,今生今世能不能积极有效地发挥利己利众的有益作用,靠的是对自身生命无常规律的认识和自觉。因此佛教把认识万物无常、人生无常看做是向积极的方面发展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