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学生的惩罚,理解不正确的是()。

题目

关于对学生的惩罚,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学生的心理品质会得到磨练
  • B、只有接受惩罚,学生才会懂得违反规则、触犯纪律就要处处代价
  • C、尽量多地对学生进行惩罚,惩一儆百
  • D、因人而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对问题行为学生的心理辅导包括:

A、耐心说服

B、倾听、接受、共感的理解

C、感情的净化、明确化

D、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E、惩罚


参考答案:BCD

第2题:

下列不是应用惩罚手段应当注意的基本问题的是()。

A.惩罚的目的是教育

B.惩罚应当合情合理、公平、准确、灵活

C.惩罚应以物质上的惩罚为本质

D.惩罚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


正确答案:C

第3题:

对学生不可以采用惩罚的办法。


正确答案:
答:错误。
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言语批评或皱眉头、摇头等非言语暗示等;二是取消幼儿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或不允许幼儿做他想做的事等。要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否则将损害幼儿的自尊,或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行为、情绪障碍等。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教师要以对幼儿的关心、尊重和热爱为前提。

第4题:

下列对教学难点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

A.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而难以掌握的技能
B.教材中需要学生理解而难以理解的知识
C.教材中与教学重点有必然的联系的技能
D.教材中需要笼统理解而难以理解的知识

答案:C
解析: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有些内容是难点不一定是重点。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故答案选择C项。

第5题:

以下对学生的本质属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B.学生是小大人,他们和成人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C.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D.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本质属性,故选B。

第6题:

下列关于教育惩罚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

A.教育中不能没有惩罚

B.惩罚只有符合负强化的意义才会产生最大的教育价值

C.惩罚只限于知过能改的行为

D.多用施予式惩罚,少用或不用剥夺式惩罚


正确答案:D
惩罚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因此教育中不能没有惩罚,A项说法正确。惩罚是呈现不愉快刺激以降低或消除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负强化是当学生表现出期望行为后撤销原来的不愉快刺激。在学生接受惩罚后,不再犯错,并且学会以合适的行为替代原来的不当行为,这种惩罚则在性质上具有负强化的意义,这时,惩罚才能取得最大限度的教育价值。B项说法正确。实施惩罚教育需遵循以下原则:①先教后罚;②非不得已不使用惩罚,允许将功补过;③惩罚只限于知过能改的行为;④多用剥夺式惩罚,少用或不用施予式惩罚;⑤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惩罚方式;⑥观察学生是否想通过不良行为引起家长或教师的关注;⑦惩罚要言出必行,强度适当、及时;⑧恩威并重,一视同仁。综上可知,C项说法正确,D项说法错误。

第7题:

关于对学生奖励和惩罚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奖励比惩罚的效果更好

B.奖励和惩罚不需要考虑个别差异

C.过多使用外部奖励可能削弱内部动机

D.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其效果关键取决于技巧


正确答案:B

第8题:

关于惩罚,正确的理解是( )

A、惩罚是一种阴性强化物,往往比奖赏的效果小

B、惩罚可以改变行为,但其后果较奖赏难以预测

C、惩罚都是消除了行为而不是巩固了行为

D、当不需要学习者对一个信号反应去逃避惩罚时,惩罚可以是有效的

E、惩罚没能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B

第9题:

以下对学生的本质属性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B.学生是小大人,他们和成人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C.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D.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答案:B
解析:
【名师点评】学生和成人有本质的区别,无论是心理年龄的特征还是具体的行为特征和成年人都有 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虽然表现出一些“成熟”,但是,并不能高估他们的能力,教师和家长要在发挥学生 主动性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行为及心理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

第10题:

下列教师对学生的处罚,没有违背法律规定的是()。

A.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学生
B.对学生实施体罚
C.对学生实施变相体罚
D.对学生进行惩罚

答案: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