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音乐教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题目

论述音乐教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论述家庭和社区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依认为,儿童的第一任音乐教师是他们的母亲,儿童最早的音乐教育应该从他们的母亲就开始了。正因为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远远早于学校和社区的音乐教育,而且在孩子成人离家之前,家庭音乐教育的影响会比学校、社区的音乐教育更加持续长久地作用于儿童的身心,所以,有人认为家庭是儿童最早产音乐启蒙学校,家庭成员是儿童最早的老师和同学。有些人来说,家庭音乐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家庭以外音乐教育的影响。人们通过音乐与儿童共享容许中的天伦之乐,并同时向儿童传达生活的态度和知识技能,同时,与音乐本身有关的一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也就一并自然地传授给儿童了。社区音乐生活在过去一般泛指儿童所能达到的家庭以外的地域范围内的社会音乐生活。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这一概念已经被扩大为:儿童所能够达到获取社会音乐生活信息的范围。

第2题:

试论述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1)教育使人发现人的生命价值、主体地位、人格尊严。
(2)教育使人的潜能得以发掘。
(3)教育使人的身体和精神力量得以发挥。
(4)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5)阐述全面、系统具有独到见解。

第3题:

论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

第4题:

美育的核心是()

  • A、艺术教育
  • B、音乐教育
  • C、组织教育
  • D、全面发展

正确答案:A

第5题:

论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任务。


正确答案: 根据《纲要》中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幼儿音乐教育的具体任务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激发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重视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
(3)指导学前儿童学习简单的音乐知识技能。
(4)注意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

第6题:

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地位,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A.基础
B.中心
C.主要
D.重要

答案:B
解析: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第7题:

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卢梭提出了()的教育口号,主张必须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性的音乐教育。

  • A、音乐能改变灵魂的品质
  • B、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
  • C、音乐教育是为了全面发展人的才能
  • D、美育是为了全面发展人的才能

正确答案:D

第8题:

歌唱的材料主要是(),它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材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A、歌曲

B、歌词

C、曲调

D、节奏


参考答案:A

第9题:

论述中国民族音乐和学校音乐教育。


正确答案:当今的学校教育,除了强调其本体功能之外,十分强调其文化功能。同样,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也十分重视其文化效应。因为音乐和教育都是一种文化现象,都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即构成了文化本体,又具有传递和深化音乐文化的作用,尤其对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具有传承、弘扬和创新的作用。当今,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实践都证明,音乐教育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应当用丰富多彩的浸润着民族文化精髓的民族音乐去充实音乐教育,用本民族的母语来唱歌,从而培养理解本民族人民、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新一代。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普遍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将《中国民族音乐》列为必修课程之一。旨在运用听、唱、背、分析和创作实践等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有关中国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种和音乐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各音乐文化区概况和音乐特点,理解各民族音乐的共性和个性。总之,研究各民族音乐特色,总结民族音乐的特殊规律,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这就是我们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目的。

第10题: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正确答案: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首先,苏轼树立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他在《与鲜于子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其次,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变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苏轼用纪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再次,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江城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作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最后,苏轼词的风格具有多样性。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的新风格。宋胡寅在《酒边集序》中称道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即揭示出苏轼这类词作所创造的一种新的美学风范。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