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隋唐的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题目

评述隋唐的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庸,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其作用不包括( )。


正确答案:D
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人才体系,调整了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科举制的实行还打破了门第的限制,对削弱士族地主的势力起到一定作用。此外,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D项将知识分子扩大到人民这一范畴上,扩大了主体范围。

第2题:

试简要评述拜占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
解析:
(1)特点: ①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 ② 存在着因世俗生活需要而得到发展的世 俗教育体系。 ③ 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的文化教育 体系长期并存。 ④ 除教主外,所有的教士均可结婚,这一点 对教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有影响:, (2)影响: ① 拜占庭的教育起了保存和传播古希腊、罗 马文化的作用。 ②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西欧有很大的影响。 在很长的时间里,拜占庭与西欧特别是意大利保 持着经济联系。11世纪前,拜占庭的文化教育水 平不但高于东欧各国,而且也处于西欧各国之 上。到君士坦丁堡来求学的不只是拜占庭各地 的青年和属于阿拉伯语地区的青年,还有意大利 的青年。拜占庭文明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起 了一定的作用,因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正是 从拜占庭的学者那里学习了希腊语和希腊作家 的某些著作。 ③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阿拉伯教育的发展 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3题: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毫无积极意义。( )


正确答案: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第4题:

结合史实评述“黄色新闻”的产生、特征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 产生:18965年赫斯特用重金挖走奥特考特以至《世界报》星期日版全班人马,出版《纽约新闻报》星期日版,“黄孩子”漫画也就出现在《纽约新闻报》上,普利策以侵犯版权为由将《纽约新闻报》告上法庭。当时,戏院上演黄孩子,商店用黄孩子做广告等,一时间“黄孩子”成了二份报纸的象征,新闻界就把他们称为黄色报纸,把二份报纸管用的煽情注意手法称为黄色新闻。
特点:
(1)煽情
(2)捏造事实
(3)滥用刺激性图片
(4)报道内容夸张、渲染
(5)刊载连环画、肤浅新闻
影响:“黄色新闻”是一种取向、极度夸张、捏造情节、渲染有关色情、暴力等事件以达到耸人听闻扩大销量的目的其不在于些什么,而在于怎么写。其有悖新闻道德和原则,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困惑,带来了极坏的影响,误导了民众,没有做到新闻媒介的责任与义务。

第5题: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答案:
解析: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1)学校体系的形成。在教育行政上官学是教育的主干,私学是官学的重要补充,私学承担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层次教育任务。(2)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的确立。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管理地方官学由州县长官负责管理。而专科学校则归对口的行政部门管理,以利于专业教育的实施。(3)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完备,可依法制对学校教学进行管理。(4)重视专业教育。从教育制度发展过程来考察,隋唐时期的专业教育制度是专业学校的首创。(5)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的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第6题:

试述隋唐科举制度。


参考答案:

隋炀帝即位后,创立进士科,标志和科举制度的产生.科举制度至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进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另外还有秀才,一史,三史等科.常举的应考者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应考者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对儒家经典的记忆,比较容易;
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因此最受重视.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由礼部主持.制举是为了收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不常举行,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一百多种.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过提升.科举制度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7题:

试述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答案:
解析:
(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 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达1 300余年,经历多个 朝代的发展变化。 隋场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 产生。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较 为完备的考试制度。科举考试的步骤是:乡试一 省试一吏部复试。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强化和改 革:扩大科举取士名额;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 遇;严密立法,防止作弊。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 进人全盛期,八股文考试取士达到规范化、制度 化。科举制在社会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对当时的 官僚政治、文化教育和士人生活都有重大影响。 清末科举制盛极而衰,走向穷途末路。1905年清 廷废止科举制度。 (2)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流弊及对教育的影 响主要体现在: ① 学校与科举的关系。 唐初的统治者重视兴办学校,又重视利用科 举。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学校不断 输送人才供科举考试成为国家政权选拔优秀人 才的重要渠道,科举在选拔人才以充实官员队伍 的同时也为学校培养的人才开辟了政治出路。 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皆独立而并举,相辅而相 成,关系相当密切。 从统治集团的立场来看,学校与科举,两者 都是不可缺少的政治工具。学校教育要适应科 举考试的需要,成为科举的附庸,学校作为科举 考试的预备场所,一切受科举考试的直接支配。 科举对学校教育发挥着导向调控的作用,科举制 度存在的一切消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校 教育。 ② 科举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 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为了充实国家官员队 伍,所以科举考试就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员的制 度。而要为参加科举创造条件,必先入学校学习 知识。科举以功名利禄的刺激,带给民众提高社 会地位的希望,从而调动民间学习文化知识的积 极性。民众需要学习文化知识,成为学校发展的 动力。学校兴办之后,势必考虑民众的愿望,以 适应社会政治需要为方向,所以教育学生必然以 育才应举为正道,以登科做官为荣耀。特别是各 级政府所办的官学,无不以通过科举考试而人仕做官为教育目标。 ③ 科举影响学校的教育内容。 学校既已成为科举的附庸,被迫适应科举考 试的需要。科举考试有什么项目有什么样的知 识要求,学校必定要安排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而科举考试不考的,也就不教不学,科技实用知 识根本不接触,造成学生知识面狭隘。 ④ 科举直接影响学校的考试方式。 科举考试采用帖经、口试等方法,学校加以 仿造就有试读与试讲,试读要求读熟能背诵,试 讲要求理解能陈述。特别是学生完成学业要出 学参加科举考试之时,照例要举行毕业考试,"其 试法皆依考功",完全按照科举考试考明经、进士 的办法实行三场考试,明经试帖经、口义、时务策 三项,进士试帖经、杂文、时务策三项,这是资格 考试,也是模拟考试,是参与正式科举考试之前 的实际演练。

第8题:

结合我国学校教育实际,分析学校制度文化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
25.(1)学校制度文化的基本内容。
①学校制度文化一般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它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
②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
③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④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其规范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职员工。
(2)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独特的学校制度文化会对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习惯以至整个人格产生重要影响。

第9题: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其影响。


答案:
解析:
(1)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采用考试办法,分科举人,是隋朝的一大创举。当时的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唐高宗以后,科举取士名额有所增加。武则天开创武举选拔军事人才的先例。到了开元、天宝时期,参加科举的人愈益增多,科举制度中大部分考试科目已经形成,考试内容和形式基本确立,科举制度渐趋成熟和完备。(2)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在历史上存在1 300多年,对我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积极作用在于: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具体表现为:第一,中央政府掌握选士大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第二,官吏经考试选拔,提高官吏文化修养,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第三,士子通过科举获得参政机会,扩大统治基础;第四,利用科举制统一思想,笼络人心,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国家稳定与发展。②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具体表现为:第一,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第二,促进人们思想统一于儒学,结束思想混乱的局面;第三,刺激学校教育发展,利于教育的普及;第四,种类繁多的考试科目扭转了人们重文轻武、重经学轻科学的现象。③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具体表现为:第一,重视人的知识才能,而非门第;第二,时务策与诗赋利于检验人的能力。从整个发展历程看,科举从隋唐到宋朝,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趋明显,最终被社会所淘汰。消极作用在于:①国家只重视选科取士,而忽略了学校教育;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②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具体表现为:第一,评分时主观随意因素会影响评分客观性;第二,考官受贿和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第三,诱骗知识分子为功名利禄而学习,大部分考生将终生时间浪费在考场上。③科举制束缚思想,败坏学风,具体表现为:第一,导致学校形成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第二,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使他们形成重权威轻创新,重经书轻科学,重书本轻实践,重记忆轻思考,独立性弱、依赖性强的性格特征;第三,形成功利色彩的畸形读书观、学习观,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这些思想长期阴魂不散。

第10题:

评述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主张以及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启示。


正确答案: 古典管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初。古典管理学家阵营十分强大,有美国的泰罗、古丽克;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英国的厄威克等。
古典管理学派的基本主张是:
(1)把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是为管理工作的最高标准
(2)分工和专业化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
(3)统一指挥
(4)工作标准化
(5)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
(6)看重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
(7)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
(8)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
古典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产生的影响:
积极影响:(1)丰富了学校管理中的很多方法。
(2)影响了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使他们认识到教育管理活动是可以控制的,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遵循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原则,再辅之以严格的奖惩手段,学校组织也能像其他一切组织一样,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
消极影响:(1)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工厂企业的管理提出来的,完全照搬到学校管理会有较多局限性。(如计件工资制)
(2)古典管理理论所推崇的那些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中不一定完全适用。
(3)古典管理理论过于强调外部控制手段的重要性,也使教育管理活动受到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