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欣赏中国古典舞的时候,我们常会用到“气韵生动”这个词,但是在古

题目

在欣赏中国古典舞的时候,我们常会用到“气韵生动”这个词,但是在古代,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书中?

  • A、《乐记》
  • B、《礼记》
  • C、《画论》
  • D、《诗经》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C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常被称为:()

A心手相应

B刻镂无形

C胸有成竹

D气韵生动


A

第2题:

简述谢赫的六法论气韵生动?


正确答案: 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应物象形: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随类赋彩:按照对象的固有色彩来设色。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
转移模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第3题:

顾恺之 气韵生动

张燥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谢赫 谐古以开今

石涛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苏轼 以形写神


正确答案:
顾恺之——以形写神
张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谢赫——气韵生动
石涛——谐古以开今
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第4题:

()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用来描述男子形象的语句。

  • A、丰神潇洒
  • B、神采奕奕
  • C、超然玄远
  • D、气韵生动

正确答案:A,B,C,D

第5题:

从表现场景、幅度来看:中国传统艺术常会用到长卷,西方传统艺术常会用到特写。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什么叫“气韵”,怎样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


正确答案: “气韵”是指作品整体的神气和韵味,它一向被认为是文章、书、画等艺术的命脉。陈善《扪虱新话》中说:“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词藻,要非佳作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说:“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实际上这里说的还是一个神与形的关系问题。形与神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形是外在的样式,神是蕴于形体的内在气质。有神必有形,有形不一定就有神。无神之形乃僵尸一具,何美之有?所以书法贵在有神气。
气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神之所依。气的存在表现为运动,谓之“气势”。一字点画之间流通贯连,谓之“得势”或“内气”,一行如此,谓之“行气”,通幅如此,谓之“一气呵成”。气势既得,自然也就生动活脱。今人多喜爱草书,其原因就是草书笔画使转相连,气势感人,和现代的生活节奏相吻合。但这并不是说其它书体不存在“气”的问题,实际上只要是好的书法,无不是气势贯连无间的,只不过不像草书那样显露罢了。初看《兰亭序》似很平淡,如若稍细观察,便觉其笔势脉脉相通,清新活泼。
神气已生,更加之以“韵味”,就更为难能可贵了。韵,本指音响的和谐,在书法中即指笔墨形体等等如同诗歌音乐般的和谐,这和谐并且具有某种意趣和风度。这当然要求对笔势笔意的熟练掌握与运用。沈尹默说:“从结字整体上来看,笔势是在笔法运用纯熟的基础上逐渐演生出来的,笔意又是在笔势进一步互相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三者都具备在一体中,才能称之为书法。”是的,技巧不纯熟,气势不相连,笔意不得心应手,还谈什么神韵?然而运笔乃是受“心”所指挥的,它的目标是实现意境构思中的情趣和格调,一切笔墨都和这一目标相统一,韵味也就产生。
王羲之《兰亭序》显现出一派封建士大夫逸然自得的神态。颜真卿《祭侄稿》,仿佛一首悲愤激昂的琵琶曲。可见,没有精深的工力和一往情深的“迁思妙得”是难以想象的。

第7题: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道家用来描述进入审美状态时的心理的范畴是()

  • A、温柔敦厚
  • B、和而不同
  • C、气韵生动
  • D、虚静

正确答案:D

第8题:

简答谢赫的“气韵生动”与顾恺之“传神”的异同。


参考答案:

①顾恺之“传神”观先于谢赫提出“气韵生动”的“六法”论。
②顾恺之“传神”描绘对象的内在精神。
③谢赫的“气韵生动”指对象的“风气韵度”。
④谢赫的“气韵生动”主要针对品评人物画,指精神、性格、气度等。
⑤顾恺之“传神”主要针对人物画的表现。


第9题:

被尊为中国画最高的审美标准是()。

  • A、气韵生动
  • B、栩栩如生
  • C、活灵活现
  • D、形象生动

正确答案:A

第10题:

古代中国论画将()列为第一要义。

  • A、诗书画印合一体
  • B、散点透视
  • C、线条造型
  • D、气韵生动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