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解释教育的观点

题目

杜威解释教育的观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杜威论教育的本质的观点。


参考答案:(1)教育即生活 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2)教育即生长 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的生长的过程。“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 (3)学校即社会 教育就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第2题:

简要回答杜威关于幼儿教育的观点,并评价杜威幼儿教育思想的合理之处与不足。


参考答案:(一)论幼儿期的重要性
杜威明确指出,幼儿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内,为人生的事业、爱好、习惯等方面打下基础,会影响到人一生的发展,因此应该重视对这个阶段儿童的研究和教育。他主张对儿童的教育要从一出生就开始,他强调了人生最初几年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最初的学习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论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杜威提出,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内容是游戏活动。杜威认为是、儿童是非常喜爱游戏的,因为游戏最能体现其活动本能。他指出游戏也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促进儿童道德和智力的成长。因此他要求教育者要为儿童的游戏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儿童本能生长。
关于游戏内容,杜威指出,为儿童安排的游戏应该符合儿童的本能和兴趣需要,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安排。
除了游戏以外,杜威还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来组织其他活动课程,如折纸、照料植物、讲故事、唱歌、戏剧表演、制作玩具等。杜威还对幼儿的文化学习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并不完全反对幼儿学习书写和阅读,但是他强调一定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施教,反对过早地让幼儿学习文化、过多地占用儿童宝贵的时间。杜威的这一观点是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偏重智育的倾向而提出来的,他要求尊重儿童的天性,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安排教学内容、有其积极意义,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第3题:

美国教育家杜威要反对的是儿童中心论的观点。( )


正确答案:×
美国教育家杜威要反对的是教师中心论的观点。

第4题:

简述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观点。


答案:
解析:
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反对外在固定 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即 把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体现了杜威尊重儿童的 观念。同时杜威也强调教育的社会性目的,即教 育是民主的工具,教育是为了民主的,教育也应 是民主的。因此,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 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 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

第5题:

“教育无目的论”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  )


答案:对
解析:
杜威曾经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第6题:

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是()。

A、教育即生活

B、教育即生长

C、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D、生活即教育


参考答案:ABC

第7题:

简要回答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并作出评价。


参考答案:主要观点及评价①教育即生长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以此为基础,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批判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主张教育要重视儿童自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②教育即生活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又从教育与生活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的眼前生活融为一体,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③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依据经验而存在,经验是世界的基础,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

第8题:

教育无目的论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 )


正确答案:√
杜威曾经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第9题:

试比较杜威和陶行知的主要教育观点


答案:
解析:
学校与社会。关于学校与社会 关系问题,杜威的观点有两方面:一是从学校组 织形式看,他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小型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各类的作业进行活动。二是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杜威 认为,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改良调节功能。他 指出:首先,学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 基本方法;其次,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延续功能,即学校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延续工具;再次,学 校教育的协调功能,即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使个人成为“社会的一员";最后,学校教育的培养功能,培养个人与别人共同生活和合作共事的 能力。陶行知关于杜威关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的论述,"翻半个跟头”,提出“社会即学校”,他指的学校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专门学校;其二 是指人民大众的生活场所。陶行知关于“社会即 学校”的定义是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寻找普及 大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2)教育与生活。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他从三个方面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一是生活离不开教育。他主张,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二是生长是生活的特征,而教育就是生长。所谓生长,就是指向未来的发展过程。教育的历 史就是生长过程。三是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 这种改造,不仅是对个人,而且也是对整个社会 而言。它是一个连续不断改造的过程。陶行知 在教育与生活的问题上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 又“翻了半个跟头”,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 活和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概括起来有三层 意思: ①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他认为生活 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 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②教育又促进生活之变 化。他强调,只有“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 育”才算得上是促进生活之变化的教育。 ③教育 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生活无时不变,教育也随 之发展,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 (3)教育与学生。杜威认为,学校教育必须简化和整理所有影响儿童发展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儿童自然成长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环境,促进儿童发展。为了促进发展,他强调: ①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把重心转移,“儿童变成了太阳”,一切教育组织措施,都围绕他们运行。 ②教育过程要能唤起儿童的思维。他认为思维就是有机体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学校应该提供可以引起儿童思维的经验情境。陶行知在教育与学生问题的论述上,根据中国国情有了创新。陶行知也认为教育要促进学生发展,但这发展必须处理好三层关系: ①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 ②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 ③近期发展 和终生发展。在如何促进儿童发展的措施上,陶行知又发展了杜威的思想: ①从儿童为中心到 “六大解放”。陶行知认为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因此,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 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②从思维到创造。 陶行知认为在教育中不仅要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创造,解放儿童创造力,"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人未开化的边疆”,使人人都能创造。 (4) 教育与知识。杜威认为知识就是经验, 而经验就是人与自然所创造的环境的“交涉”。 我们从杜威的著作中不难看出杜威十分强调学生的直接知识的获得。主要表现: ①倡导“从做 中学"; ②确立新的课程观。杜威认为学校的课程计划必须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上的迫切问题是在儿童当前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课程教材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且随知识的发展而发展。陶行知在教育与知识问题上发展了杜威的思想。首先,他并不是照搬杜威的 "从做中学"的思想,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 做合一”的理论,强调教育要与生活实践结合。其次,陶行知对课程教材的建设上不仅强调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贴紧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且他从培养合格的民主人才出发,对构建具有中国国情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他认为课程建设要顾及全体人民接受民主教育,使他们了解贫富不均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拿出一切力量来争取胜利;富国之路是科学的教育、科学的生产、科学的劳动。同时,课程建设要留心有 特殊才能的人才能得到特别的训练和培养。教材选编要以社会和学生生活为中心,做到从丰富中求精华,从生活中求活的教材。 (5) 教师与学生。对教师与学生这一问题,杜威的观点有三点:①必须站在儿童立场上,以儿童为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坚决克服传统学校来自教师的刺激和抑制过多的现象。 ②教师不应该对儿童采取放任的态度,不应“放弃他们的指 导责任”。 ③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陶行知对这一问 题的论述比杜威又有新的发展。他认为,教师必须做到: ①树立"人民第一,一切为人民” “天下为公、文化为公”“虚心学习、集思广益"“平等待人、共同长进”等民主作风,真正做民主教育的教师。 ②学会“宽容",“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与学生共甘苦,做民众之公仆。 ③教师与学 生共创造,教师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教师,学生教师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师生双方共同向创造生活迈进。

第10题:

简述杜威教育思想中的“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答案:
解析:
在杜威儿童中心主义和教育本质观的影响下,形成了其活动课程论: (1)杜威反对以既有的知识编写系统教材,更反对用这种教材进行教育。他要求把课程与教材恢复到它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即把课程和教材建立在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儿童本身的活动就是课程,也是教材。这样获得的知识完全是通过儿童的自身体验得来的,是儿童的直接经验,只有这样的知识才是最准确,最有价值的,也是记忆最为深刻的。
(2)在活动课程论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基本原则。他认为儿童是在自己的活动中去求取经验,获得知识的。获取直接经验就是获得知识,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