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西方文论中“模仿说”及其存在的意义?

题目

如何理解西方文论中“模仿说”及其存在的意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只有全面理解和辨析“模仿说”,才能真正理解“模仿说”本身。
(1)“模仿说”这个概念仅仅应被视作部分西方学者对于文学创作认知的一个集合性的概念。一般地说“模仿说”忽视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是不全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错误的。
(2)模仿说在对文学创作本质的揭示上的确反映了文学创作的部分真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反映论”本身与“模仿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借鉴和传承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韩愈“不平则鸣”说在文论史上的意义。
(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中国古代议论中著名的一个命题——“物不得其平则鸣”,他认为文学创作的动机来自于外界事物的激发。个人在社会中的种种际遇,特别是受打击、排斥后,“心有弗平”,这种不平就是感情的郁结,于是要释放、排遣这种情感,正如钟嵘所言,非“陈诗展义,长歌骋情”不可。这样,作者把人的不平之鸣与物的不平之鸣联系起来。把它们看作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普遍规律,因此,此命题具有哲理性。
(2)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展,探讨核心是创作的心理动力问题,揭示了压抑积郁后的情感爆发这一创作动因,有着深刻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根据。他的“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皆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其后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更是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虽然韩愈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只能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从个人际遇、仕途的升沉的角度来阐发这个命题,但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巨大的。

第2题: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提出的()为20世纪西方文论范式转换提供了基本依据。

  • A、将西方文论归为摹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
  • B、作者、文本、读者、世界之四种因素说
  • C、“权力话语”机制
  • D、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

正确答案:B

第3题:

西方最古老的艺术起源论是()

A、移情说

B、巫术说

C、模仿说

D、表现说


参考答案:B

第4题:

如何理解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1)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是指教育行政组织内部的事务管理,这种管理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说,教育行政机构管理是指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则,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合理地规划、协调和运用组织内部的人员、经费和财物,来实现对教育事业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从狭义上说,教育行政机构管理是指各级各类教育行政组织中行政办公室职能范围的各项业务工作管理,包括文书管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
(2)意义:
第一,提高教育行政领导的决策水平;
第二,提高教育行政活动的效率;
第三,提高为基层学校教育服务的质量。

第5题:

意境是()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

  • A、中国古典文论
  • B、现代文论
  • C、西方现代文论
  • D、西方古典文论

正确答案:A

第6题:

如何评价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论成就?


正确答案: 如果我们把视野集中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必然还要面对这样几个无可回避的事实:
(1)文艺复兴对教会权威的最有力的批判,首先并不是来自希腊传统、希腊哲学或者希腊精神的“复兴”,而是来自于基督教自身的改革及其信仰从原始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过渡。
(2)就其总体观念而言,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艺理论,实际只是贺拉斯的古典主义与布瓦洛的新古典主义之间的中介。它本身谈不上多少创新,甚至远没有达到中世纪基督教文论的深度。
(3)与文艺实践方面的巨大成就相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艺理论难免显得过于苍白。不仅如此,该时期最有成就的艺术家,常常是与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理论相背离的。(比如莎士比亚)。

第7题:

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回答,历来存在分歧。在西方有“()”和“模仿起源说”。


正确答案:生物起源说

第8题:

试述“灵感说”在西方文论史上的发展


参考答案:

灵感说:灵感的基本含义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原意是“神灵的附体”,“神灵感发”。
柏拉图是古希腊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沿用“灵感”本义,将之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
柏拉图认为世间有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爱情的迷狂。这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
灵感说: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最早概述。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神助,灵启,陶醉,迷狂;其二,语义学上的解释:“神灵附体”,“神灵感受”,“热情磅礴”;其三,柏拉图将灵感说运用到文艺创作过程中。
柏拉图对灵感说的解释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一,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神灵评附”(《伊安》);其二,灵感的表现:“诗性的迷狂”对立“迷狂∕灵感”与“理智”,否定理智在创作中的作用(《斐德若》);其三,灵感的获得过程:“灵魂回忆说”,对真善美世界的回忆(《斐德若》)。
灵感说体现了柏拉图理论的矛盾性及其理论价值。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与本人作为爱诗之人的矛盾;价值:其一,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场,区别理智与情感;其二,看出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其三,得出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现实美向理想美的追求过程,形象创造过程。
灵感说的理论总倾向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其揭示出文艺的一些基本规律价值,对中世纪的神学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代派文论都有影响。


第9题:

如何理解萨特说的“存在先于本质”?


正确答案: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简短演讲中(这本书的观点后来被萨特自己否定),萨特
提出了存在主义基本原则的经典表述: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认为,我们不能用描述人造物那样一种方式去解释人的本性,例如,当我们想到一把刀时——它是由某人制造的,他对它有一个观念,包括它用于什么等。如果我们所指的刀的本质是制造它的程序和目的的话,我们就可以说,刀的本质先于它存在。当我们思考人的本质时,我们也倾向于将我们自己描述成一个制造者或创造者或上帝的产品。然而萨特相信,如果没有上帝,那就没有被给予的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不能被预先界定,因为它不能被预先构想出来,任本身仅仅是存在着,只是后来我们才成了我们本质的自我。
萨特指出,说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人首先存在着,遭遇他们自身,出现在世界之中,然后界定他们自己。
将存在置于人的本质之前的最重要的结果不仅是我们创造我们自己,而且对存在的责任落在每一个人身上。人相对于石头或桌子拥有更高的尊严,而给我以尊严的是拥有主体的生活,意思是我是某种走向未来的东西,并且我意识到我正在这样做。

第10题:

中西文论中属于典型的实用说的是()

  • A、文以载道说
  • B、诗缘情说
  • C、模仿说
  • D、畅神说
  • E、寓教于乐说

正确答案: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