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1题: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的理论前提是( )
A.社会历史是人们的活动创造的
B.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
C.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2题:
怎样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解释它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
①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它的归宿点就是揭示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怎样推动他们本身和他们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它虽然反对唯心史学以抽象的人性意识、精神等作为观察和解释历史的前提,却不否认人性、意识和精神在历史上的作用。
②唯心史观揭示了人本身或者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是推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动力,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恩格斯称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③该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并不否认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或一般规律的科学,因为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
第3题:
第 23 题 历史主体是指( )
A.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
B.社会历史规律的创造者和制定者
C.从事社会活动的英雄人物
D.进行社会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第4题:
因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的交互作用产生了社会,所以个人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现实前提。
第5题:
唯物史观所理解的“人”包括()。
第6题: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从理论体系来看,是因为它的前提或出发点是人,它的归宿点也是人。“现实的个人”或“现实的人”这个前提或出发点,是针对唯心论者和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用以作为他们的理论前提的抽象的“人”而提出来的,指的是真实的、“有生命的人”,而不是唯心论者和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所说的那种“幻想中的人”。
这就使我们看到,是以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活动着、发展着的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前提,还是以想象中的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识”为前提,就成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的分水岭。
以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前提,就能科学地阐明现实的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如何在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下发展的历史过程,阐明现实的人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等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从而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发展,由此形成具有完整科学体系的唯物史观或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而一切以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识”或他们永恒不变的“人性”为前提的理论,必然导致唯心史观,就必然把历史的动力归结为“精神”、“意识”等等。因为以抽象的人为前提,实际上就是以抽象的“人性”或“意识”为前提,也就是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
由此可见,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它的归宿点就是揭示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怎样推动他们本身——包括他们的人性——和他们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因此我们说,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第7题:
中国人名字的变化胜似一本历史书,反映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如: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A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理想源于现实,是现实的发展方向
D社会存在具有多种形态,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是多种多样的
第8题: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社会历史是不断进步的
C.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 社会历史是人们的活动创造的
第9题: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的理论前提是()
第10题: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