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深夜,甲携带凶器抢劫乙,发现是自己的熟人后扭头便走。甲的行为

题目

某日深夜,甲携带凶器抢劫乙,发现是自己的熟人后扭头便走。甲的行为性质是()。

  • A、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 B、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 C、未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
  • D、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甲、乙两人某天晚上携带凶器潜入商店准备进行抢劫,但在进店后发现值班人员睡着了,两人就没有使用凶器的情况下取得大量商品。甲、乙的行为构成()

A.抢劫罪

B.盗窃罪

C.抢劫罪犯罪预备和盗窃罪


参考答案:B

第2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带着邻居乙家的小孩去游乐园,但甲却谎称其绑架乙的小孩,让乙交付赎金3万元。甲的行为构成绑架罪

B.甲在公共汽车上发现乙在偷自己的钱,就抓住乙偷钱的手并呼喊“你要干吗?”。乙见状,一边恶语威胁,一边用力向外拽钱。甲拼命护住钱包,乙用拳头猛击甲的头部。后由于甲仍拼命护住钱包,乙见难以得逞,在车到站时下车逃走。甲的行为属于转化型抢劫

C.甲携带管制刀具尾随他人,乘他人不备,使用管制刀具将他人背着的背包带划断,取得他人背包中的财物。甲的行为属于转化型抢劫

D.甲某日深夜潜入距离市区5公里的郊区农民某乙家,盗窃狼狗一只,之后逃回市区。不料遇到正在值勤的警察丙某,丙某对甲进行盘问,甲做贼心虚,竟丢下狗就跑,丙某立即追赶,甲拿出身藏的尖刀将丙刺伤。甲的行为成立抢劫罪


正确答案:C
【考点】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绑架罪;转化型抢劫
【解析】A中甲的行为的性质认定比较混淆的有这三种。敲诈勒索罪与诈骗罪区别的要点不在于有无欺骗行为,在敲诈的场合,也可能虚构加害的事实恐吓他人。要点在于是通过欺骗使他人自愿交付财物还是通过恐吓迫使他人违心交付财物,即交付财物的自愿和非自愿。敲诈勒索罪与绑架罪的区别在于有无实际的绑架行为。所以A项应该是敲诈勒索。
《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理论上也称这一规定为准抢劫罪的规定。行为人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如果出于其他目的,不能构成转化型抢劫罪。这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定抢劫罪。这是指行为人在盗窃、诈骗、抢夺过程中,被人发现或者发现现场有人或者遇到了反抗等阻力,不是出于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的目的.而是出于临时转变的强行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当场以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手段来非法夺取财物的,就是典型的抢劫罪。二是应认定为故意杀人、伤害罪。这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后,不是出于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的目的,而是出于灭口、报复等其他动机杀害、伤害他人的情况。所以,B中甲的行为属于典型的抢劫罪。
《刑法》第269条的另一个条件是行为人必须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所谓当场,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现场,或者刚一离现场就被人发觉追捕的过程。即使行为人在被抓捕过程中乘机藏匿于一隐蔽处或者混入人群,暂时脱离了追捕人的视线,但是,追捕人立即进行搜索,并发现行为人的,仍应视为当场。只有行为人在被追捕中藏匿或者拦截汽车迅速逃跑,追捕人无法发现行为人,不得不停止追捕行动,在事后(包括在通缉过程中)被发现进行抓捕的,才不能转化为抢劫罪。也就是说本条中的暴力、以暴力相威胁行为,与先行的盗窃等行为在时空上具有连续性和关联性,时间上是前后连续而未问断的,地点上可以是同一场所,也可以是前行为场所的延展。如果当时追捕已经中断或者结束,或者在盗窃、诈骗、抢夺犯罪完成以后隔了一段时间.在其他地方被发现,当对其抓捕时,犯罪分子行凶抗拒,不适用本条。其暴力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实行数罪并罚。所以,D是不正确的。
携带凶器抢夺的两种情况,都必须是行为人在抢夺时没有显示、使用所携带的器械才成立。如果行为人在抢夺中显示甚至使用了所携带的器械,则成立典型的抢劫罪。没有使用是指没有对被害人的人身使用凶器,具体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没有针对被害人使用凶器实施暴力;二是没有使用凶器进行胁迫。携带凶器并直接针对财物使用凶器进而抢夺的,仍是携带凶器抢夺。C中甲使用了携带的凶器,但是直接针对物而不是人,所以,属于转化型抢劫。

第3题:

甲欠乙十万元久不归还,乙反复催讨。某日,甲持凶器闯入乙家,殴打乙致其重伤,迫乙交出十万元欠条并在已备好的还款收条上签字。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故意伤害罪

B.抢劫罪

C.非法侵入住宅罪

D.抢夺罪


正确答案:B

第4题:

某日深夜,甲从乙身后突然用仿真手枪顶住其头部,大喊一声:“交出钱来!”乙慌忙将钱包交给了甲。这时,甲、乙都发现彼此是熟人,甲随即将钱包还给乙,并道歉说:“对不起,没认出你来!”甲的行为( )。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抢劫罪中止
C.构成抢劫罪未遂
D.构成抢劫罪既遂

答案:D
解析:
所谓犯罪既遂,是指犯罪人完整地完成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的事实。本题中甲已经完成了抢劫罪的犯罪构成所要求的全部行为,已经构成了抢劫罪的既遂,答案为D项。行为人在发现被害人身份后主动退回钱包属于犯罪既遂后的补救行为。

第5题:

甲持凶器对乙实施抢劫,乙夺下甲的凶器,并将甲推倒在水泥地上,甲头部着地,当即昏迷。乙随后持凶器将甲杀死,乙( )。

A.是正当防卫

B.是防卫过当

C.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防卫过当

D.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故意杀人


正确答案:D

第6题:

甲携带凶器拦路抢劫,黑夜中遇到乙便实施暴力,乙发现是自己的熟人甲,便喊甲的名字,甲一听便住手,还向乙道歉说:“对不起,认错人了。”甲的行为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形?( )A.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B.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C.未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D.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正确答案:D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此题情形不属于犯罪未遂。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此题情形属于前者。但前者还包含两种情形,一种是预备阶段的中止,一种是实行阶段的中止,实行行为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很明显,甲对乙实施暴力,已开始实施分则所规定的抢劫罪构成要件的行为,故选D。

第7题:

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甲、乙二人合谋抢劫出租车,准备凶器和绳索后拦住一辆出租车,谎称去郊区某地。出租车行驶到检查站,检查人员见甲、乙二人神色慌张便进一步检查,在检查时甲、乙意图逃离出租车被抓获。甲、乙二人的行为构成抢劫(未遂)罪

B.甲深夜潜入某银行储蓄所行窃,正在撬保险柜时,听到窗外有响动,以为有人来了,因害怕被抓就悄悄逃离。甲的行为构成盗窃(未遂)罪

C.甲意图杀害乙,经过跟踪,掌握了乙每天上下班的路线。某日,甲准备了凶器,来到乙必经的路口等候。在乙经过的时间快要到时,甲因口渴到旁边的小卖部买饮料。待甲返回时,乙因提前下班已经过了路口。甲等了一阵儿不见乙经过,就准备回家,在回家路上因凶器暴露被抓获。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

D.甲意图陷害乙,遂捏造了乙受贿10万元并与他人通奸的所谓犯罪事实,写了一封匿名信给检察院反贪局。检察机关经初查发现根本不存在受贿事实,对乙未追究刑事责任。甲欲使乙受到刑事追究的意图未能得逞。甲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未遂)罪


正确答案:ACD
【考点】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和认定
【解析】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着手实施了犯罪。根据刑法的一般理论,“着手实施犯罪”的“着手”,就是开始实施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客观方面行为的一刹那。一般认为,在奔赴犯罪途中,尾随、跟踪被害人或者埋伏守候被害人,都属于未着手实施犯罪。故本题中的A、C选项都属于未着手实施犯罪的犯罪预备情形。而B项中甲正在撬保险柜,已经着手实施盗窃罪构成要件客观方面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应为盗窃(未遂)罪。B项正确。D项中,诬告陷害属于行为犯,不以被害人受到刑事处分为必要,故甲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既遂)罪。本题应选ACD。

第8题:

关于抢夺罪,下列哪些判断是错误的?

A.甲驾驶汽车抢夺乙的提包,汽车能致人死亡属于凶器。甲的行为应认定为携带凶器抢夺罪

B.甲与乙女因琐事相互厮打时,乙的耳环(价值8,000元)掉在地上。甲假装摔倒在地迅速将耳环握在手中,乙见甲摔倒便离开了现场。甲的行为成立抢夺罪

C.甲骑着摩托车抢夺乙的背包,乙使劲抓住背包带,甲见状便加速行驶,乙被拖行十多米后松手。甲的行为属于情节特别严重的抢夺罪

D.甲明知行人乙的提包中装有毒品而抢夺,毒品虽然是违禁品,但也是财物。甲的行为成立抢夺罪


正确答案:ABC

第9题:

甲携带凶器进行抢夺,则甲的行为( )。

A.构成抢劫罪

B.不构成犯罪

C.构成抢夺罪

D.构成盗窃罪


参考答案:A

第10题:

下列成立犯罪未遂的是:

A:甲受雇杀乙,举枪瞄准后及时发现对方并非乙而放下枪支
B:甲持刀抢劫乙,不料乙竟叫出了甲的名字,甲定睛一看是自己的中学同学,遂离去
C:甲已经近距离地将枪对准了乙的头部,正欲扣动扳机时,警察在100米外喊“住手”,甲便逃走
D:丁在外地打工期间,于黑夜里实施抢劫行为,抢劫过程中发现对方是自己的胞妹小芳,于是停止了抢劫行为

答案:A,C,D
解析:
B是犯罪中止。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