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是指以()为起点的控制范围。A、厂界B、污染源中心点C、污染源边界D、厂区中心点

题目

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是指以()为起点的控制范围。

  • A、厂界
  • B、污染源中心点
  • C、污染源边界
  • D、厂区中心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必须进行调查分析的大气污染源是( )。

A.区域现有污染源
B.区域在建污染源
C.区域拟建污染源
D.本项目污染源

答案:D
解析: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第2题:

某水泥厂二期项目,在5km范围内淘汰500万吨/年产能的基础上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D10%=5500m,本项目环评需要分析的污染源有( )。

A.二期项目污染源
B.现有工程污染源
C.5km范围内淘汰污染源
D.评价范围内居民污染源

答案:A,C
解析:
对于一级、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建、扩建项目应包括新污染源、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本项目为二级评价项目,在5km范围内淘汰500万吨/年产能的基础上进行,故环评需要分析的污染源有二期项目污染源和5km范围内淘汰污染源。

第3题:

某改扩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应考虑的污染源有( )

A.现有污染源
B.以新带老污染源
C.新增污染
D.区域削减污染源

答案:A,B,C
解析:
根据大气导则8.8.5.1,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是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型模拟评价基准年内,本项目所有污染源(改建、扩建项目应包括全厂现有污染源)对厂界外主要污染物的短期贡献浓度分布,由此可知,考虑项目本身的贡献浓度,不能选区域削减污染源(其他企业的污染源,而非本项目污染源)

第4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的条件是()。

A:Pmax<10%且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B: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C: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D: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答案:C
解析:
大气环境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为: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第5题:

(2019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下列关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和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应以厂址中心为起点确定
B.项目厂界浓度超标,须调整工程布局,待满足厂界浓度限值后,再核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考虑全厂的所有污染源,包括点源、面源、有组织、无组织排放等
D.以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的最远垂直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答案:C,D
解析:
见原文8.7.5。视频有误,以此为准。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而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由于考虑所有污染源的综合叠加及项目周边实际地形地貌影响,场界外的预测结果可能超过环境防护距离的估算结果。对于在环境防护距离之外出现区域浓度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应考虑采取有效的污染源控制措施,确保环境质量达标。随着企业装备水平和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一些大型化工企业,无组织排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有组织排放点源数量众多,无组织排放所占比例缩小。因此,只考虑无组织排放源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往往很小,甚至无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要求,从而忽略了高排气筒点源排放的污染物对周边大气环境叠加的影响,导致了其局限性。

第6题:

(2012年)某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必须进行调查分析的大气污染源是( )。

A.区域现有污染源
B.区域在建污染源
C.区域拟建污染源
D.本项目污染源

答案:D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2018)》,7.1.3三级评价项目,只调查本项目新增污染源和拟被替代的污染源。

第7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计算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防护距离时,所计算的控制距离以( )为起点。

A.污染源边界
B.污染源中心
C.厂区边界
D.厂区中心

答案:B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第8题:

(2016年)某水泥厂二期项目,在5km范围内淘汰500万吨/年产能的基础上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本项目环评需要分析的污染源有( )。

A.二期项目污染源
B.现有工程污染源
C.5km范围内淘汰污染源
D.评价范围内居民污染源

答案:A,B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2018)》7.1.2二级评价项目,调查本项目现有及新增污染源和拟被替代的污染源。

第9题:

某项目按工程建设方案确定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300m,对建设方案进一步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后,场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可达标,确定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200m。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应为()。

A:厂界外200m范围
B:厂界外300m范围
C:以排放源边界为起点200m范围
D:以排放源边界为起点300m范围

答案:A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第10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木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下列关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和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应以厂址中心为起点确定
B.项目厂界浓度超标,须调整工程布局,待满足厂界浓度限值后,再核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考虑全厂的所有污染源,包括点源、面源、有组织、无组织排放等以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的最远垂直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答案:C
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