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活动开始后,组员问有下面一段对话: 甲:“其实一直以来,我与父母都有矛盾……” 乙:“父母脾气不好?” 甲:“不是。” 乙:“那是你的问题,你不太与他们沟通?” 甲:“不是……” 成员乙:“那……我猜……”。在此情景中,社会工作者最适合运用的技巧是()。A、中立B、面质C、限制D、沉默

题目

小组活动开始后,组员问有下面一段对话: 甲:“其实一直以来,我与父母都有矛盾……” 乙:“父母脾气不好?” 甲:“不是。” 乙:“那是你的问题,你不太与他们沟通?” 甲:“不是……” 成员乙:“那……我猜……”。在此情景中,社会工作者最适合运用的技巧是()。

  • A、中立
  • B、面质
  • C、限制
  • D、沉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甲:这次加薪有我一份吗?乙:任务都完成不好,还谈什么加薪。用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来分析上面对话,哪个是正确的?()

A. 甲是成人自我状态,乙是父母自我状态

B. 甲是儿童自我状态,乙是父母自我状态

C. 甲是成人自我状态,乙是儿童自我状态

D. 甲是儿童自我状态,乙是成人自我状态


正确答案:A

第2题:

下列属于附条件的合同是( )

A.甲对乙说,如果我的房子卖给丙,就租给你

B.甲对乙说,如果你考上大学,我就支付你四年的学费

C.父母对儿子说,如果我死了,你就继承我的财产

D.甲对乙说,如果你把这辆自行车偷来,我会以两倍的价格购买


正确答案:B

第3题:

小组活动开始后,组员问有下面一段对话:

甲:“其实一直以来,我与父母都有矛盾……”

乙:“父母脾气不好?”

甲:“不是。”

乙:“那是你的问题,你不太与他们沟通?”

甲:“不是……”

成员乙:“那……我猜……”。

在此情景中,社会工作者最适合运用的技巧是( )。

A.中立

B.面质

C.限制

D.沉默


正确答案:D

第4题:

小组活动开始后,组员间有下面一段对话:成员甲:“其实一直以来,我们的婚姻生活都不太幸福……”成员乙:“你丈夫有了第三者”?成员甲:“不是。”成员乙:“那是你的问题,你已不再爱他?”成员甲:“不是……”成员乙:“那……我猜……”在此情景中,社会工作者最适合运用的技巧是()

A:中立
B:面质
C:限制
D:沉默

答案:D
解析:
主持小组讨论时,社会工作者的技巧之一即沉默的技巧。主要包括两方面:可以适时在小组中形成真空,使组员自己进行判断;在接受意见和建议后,请组员自己进行判断。

第5题:

甲:“你认为《英雄》演得好吗?”乙:“我认为不算好。”甲:“那就是说,你认为坏了?”乙:“不,我并没有说坏。”甲:“说不好就是坏!”下面哪个选项不可能是对甲、乙对话的正确评价?( )

A.甲问话的用意是要求乙作出一个肯定的、明确的答案
B.乙的回答前后矛盾
C.甲没有把握乙的两次回答的含义
D.在乙看来,《英雄》拍得一般

答案:B
解析:
乙的回答前后并不矛盾。A、C、D选项中的论述都是正确的,只有B选项不正确。

第6题:

第五题. 推理游戏

教授选出两个从2到9的数,把它们的和告诉学生甲,把它们的积告诉学生乙,让他们轮流猜这两个数

甲说:“我猜不出”

乙说:“我猜不出”

甲说:“我猜到了”

乙说:“我也猜到了”

问这两个数是多少


正确答案:

 

第五题:3和4(可严格证明)

  设两个数为n1,n2,n1>=n2,甲听到的数为n=n1+n2,乙听到的数为m=n1*n2

  证明n1=3,n2=4是唯一解

  证明:要证以上命题为真,不妨先证n=7

1)必要性:

   i) n>5 是显然的,因为n<4不可能,n=4或者n=5甲都不可能回答不知道

   ii) n>6 因为如果n=6的话,那么甲虽然不知道(不确定2+4还是3+3)但是无论是2,4还是3,3乙都不可能说不知道(m=8或者m=9的话乙说不知道是没有道理的)

   iii) n<8 因为如果n>=8的话,就可以将n分解成 n=4+x 和 n=6+(x-2),那么m可以是4x也可以是6(x-2)而4x=6(x-2)的必要条件是x=6即n=10,那样n又可以分解成8+2,所以总之当n>=8时,n至少可以分解成两种不同的合数之和,这样乙说不知道的时候,甲就没有理由马上说知道。

   以上证明了必要性

  2)充分性

   当n=7时,n可以分解成2+5或3+4

   显然2+5不符合题

第五题:3和4(可严格证明)

  设两个数为n1,n2,n1>=n2,甲听到的数为n=n1+n2,乙听到的数为m=n1*n2

  证明n1=3,n2=4是唯一解

  证明:要证以上命题为真,不妨先证n=7

1)必要性:

   i) n>5 是显然的,因为n<4不可能,n=4或者n=5甲都不可能回答不知道

   ii) n>6 因为如果n=6的话,那么甲虽然不知道(不确定2+4还是3+3)但是无论是2,4还是3,3乙都不可能说不知道(m=8或者m=9的话乙说不知道是没有道理的)

   iii) n<8 因为如果n>=8的话,就可以将n分解成 n=4+x 和 n=6+(x-2),那么m可以是4x也可以是6(x-2)而4x=6(x-2)的必要条件是x=6即n=10,那样n又可以分解成8+2,所以总之当n>=8时,n至少可以分解成两种不同的合数之和,这样乙说不知道的时候,甲就没有理由马上说知道。

   以上证明了必要性

  2)充分性

   当n=7时,n可以分解成2+5或3+4

   显然2+5不符合题意,舍去,容易判断出3+4符合题意,m=12,证毕

  于是得到n=7 m=12 n1=3 n2=4是唯一解。

意,舍去,容易判断出3+4符合题意,m=12,证毕

  于是得到n=7 m=12 n1=3 n2=4是唯一解。

第7题:

甲:“杭州山美水美人更美。”
乙:“你的话不对,我同桌就是杭州人,怎么就不美了”

A.甲:“现已查实,你的受贿金额总共为五万元,你认罪吗”

乙:“有人受贿几十万也没事,我认什么罪”
B.甲:“你在提意见的时候,容易情绪激动,希望今后注意。”

乙:“难道我连给别人提意见的权利也没有了”
C.甲:“我认为人们都没有什么信仰可言。我深信这种说法。”

乙:“你不是正在信仰‘没有信仰的信仰’吗”
D.甲:“你们通宵达旦、吵吵嚷嚷地打麻将,影响别人休息。”

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察论证类逻辑错误。题干第一句杭州人是整体,是集合概念,第二句的杭州人是个体,非集合概念,由整体到个体属于分解谬误。因此本题应该选C项,“人们”属于群体概念,“你”属于个体概念。由整体到个体。D项两个“别人”属偷换概念。A、B选项属于论题不一致。

第8题:

下列对话是否违反逻辑基本规律?如果违反,违反哪条规律?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甲:你作业写完了吗? 乙:谁说我作业没写完? 甲:那么,你是说你作业写完了? 乙:我并不是说我写完了。


答案:存在逻辑错误

解析:这两句对话都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第一句对话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第二句对话违反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第9题:

小组活动开始后,组员间有下面一段对话:
成员甲:“其实一直以来,我们的婚姻生活都不太幸福……”成员乙:“你丈夫有了‘第三者’ ”
成员甲:“不是。”
成员乙:“那是你的问题,你已不再爱他 ”
成员甲:“不是……”
成员乙:“那……我猜……”
在此情景中,社会工作者最适合运用的技巧是( )。

A.中立
B.面质
C.限制
D.沉默

答案:D
解析:
主持小组讨论时,社会工作者的沉默的技巧,主要包括两方面:①可以适时在小组中形成真空,使组员自己进行判断;②在接受意见和建议后,请组员自己进行判断。在本案例情景中,社会工作者最适合运用的技巧是沉默。

第10题:

小组活动开始后,组员间有下面一段对话:甲:“其实一直以来,我与父母都有矛盾……”乙:“父母脾气不好?”甲:“不是。”乙:“那是你的问题,你不太与他们沟通?”甲:“不是……”成员乙:“那……我猜……”。在此情景中,社会工作者最适合运用的技巧是()。

A:中立
B:面质
C:限制
D:沉默

答案:D
解析:
主持小组讨论时,社会工作者的沉默技巧主要包括两方面:①可以适时在小组中形成真空,使组员自己进行判断;②在接受意见和建议后,请组员自己进行判断。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