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题目

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正确答案:

第2题:

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确答案:


第3题: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让小学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有意识的去认识客观事物与现象的一种方法,观察是科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与重要手段,在科学教学中应很好的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客观的观察提出问题,思考并寻求问题的答案。

那么,如何才能具有很好的观察能力呢?

一、直觉性观察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体各种感觉器官吸收知识、捕捉信息的比例是不同的。其中视觉为83%,听觉为11%,嗅觉为3.5%,味觉为1%,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如在教学三年级科学植物单元时,事先我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种树,提出要求并做记录。课上让学生各抒己间,交流、描述“这”棵树的样子。有的学生说眼睛看到的不同树叶:形状、大小、颜色、叶缘、叶基、叶尖、叶脉、叶柄等;有的学生讲用鼻子闻到的树的果实的气味;有的学生汇报用手摸到的果皮、树皮的表面粗糙程度;有的同学采来一些树叶到课堂上互相展览、交流、讨论,学生乐得美不胜收。这样通过让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表象,经过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比较,有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认识植物的共同特征。学生对实物的观察越完整,越深刻,获得的知识越巩固,即遗忘率越低。

科学课程中有许多插图和挂图。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观察这些图,间接地感知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教学三年级科学〈各种各样的叶〉学生通过观察挂图,可以更多的认识植物,有的树叶并不常见,也不利于直接观察,利用挂图可不受时间和设备限制随时进行观察;利用挂图还可以使同学们反复观察进行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精细观察的能力。

二、实验性观察。

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科。〈科学〉四年级上册共有40多和观察实验,要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过程中,训练他们的观察力。如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过程。如做物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时,有意设置悬念“你们在给物体加热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激发学生对实验本身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急切要了解实验结果与原因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集中精力,注意实验中的各个环节,尤其关键过程。如热胀冷缩实验中,水受热  液面上升,水手冷  液面下降;空气受热  上面红液上升,空气受冷  上面红液下降;铁球受热  不能从圆环中通过,铁球受冷  能从圆环中通过。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懂得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学会全面细致的观察事物变化过程的能力。

其次,在实验中要训练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促使学生观察更深刻更精确,在实验后整理观察记录,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可加深理解实验原理,巩固实验结果。获得新知识。再次教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如热学盒、温度计、酒精灯、电流实验盒等实验器材,为今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独立观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长期性观察。

大自然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课堂。有许多自然现象如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天气的变化等是在长期观察中进行的,需要进行长期的、耐心的观察,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长期性观察之前,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制定详细的观察计划,然后向学生讲解所要观察的内容、目的和要求、观察的方法以及如何做好观察记录、描绘观察图,采制有关标本,参阅有关科学读物。如观察“天气”,一年四季不同时间的气候是不同的,学生要观测一年四季的天气情况,就要做到持之以恒。教师应指导学生“我是一个小气象员”根据本地情况,进行观测并填记表格,如日期、天气、风向、风力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教师逐一进行辅导填记,有领到放的原则,启示学生不同时节的气象有所不同。

在长期性观察活动中,教师应随时检查和督促学生的活动情况。指导学生深入,反复地观察所研究的对象,把握其主要特征,使学生写的观察记录完整准确,绘制的观察图形象逼真,采集的标本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长期性观察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组织交流和总结,并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使他们在长期性观察活动中获得丰富感性科学知识,经过抽象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上升为理性知识,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结论。

通过以上对学生各种观察的培养,既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培养他们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学会观察并善于利用观察去探究未知的世界。

 

第4题: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答案:
解析:
(1)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2)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3)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4)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5)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6)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第5题:

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正确答案:见解析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应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有:①头脑风暴法;②直觉思维训练;③发散思维训练;④推测与假设训练;⑤自我设计训练。

第6题: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正确答案:

第7题:

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确答案:


第8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正确答案:

 

第9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要指导()。

A培养观察兴趣

B明确观察目的

C提出观察要求

D说明观察方法


正确答案:ABCD

第10题:

小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小学教学应提供给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和劳动教育。《教育规划纲要》把坚持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战略主题的重要内容。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 发展的统一。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 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要求为: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 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 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 辨是非的能力。
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 素的教育。要求为: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 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 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要求为: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 惯;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具有健康的身体。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 明素养。要求为: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要求为:初步 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