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以"三纲五常"为道德教育内容核心,将教化作为实现仁政德治手段

题目

提倡以"三纲五常"为道德教育内容核心,将教化作为实现仁政德治手段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王守仁
  • D、董仲舒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为()学说。

A.性善

B.仁政

C.性恶

D.德治


参考答案:B

第2题:

提倡以“三纲五常”为道德教育内容的教育家是()。

A董仲舒

B王充

C颜之推

D韩愈


A

第3题:

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春秋时期,孔子就是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这说明()。

A、不管时代怎样发展,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

B、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发展地加以继承

C、对传统文化必须绝对地予以肯定或者否定

D、“德治”将要取代“法治”


参考答案:B

第4题:

关于教学内容,孔子主张以()和()为核心,提倡()、()、()。


正确答案:“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5题:

简而言之,教授教化模式可以概括为()。

  • A、以必定的理论为指导。
  • B、须要完成既定的教授教化目标和内容。
  • C、表示必定的教授教化活动序列及其方法策略。
  • D、教授教化策略的实现方法。

正确答案:A,B,C

第6题:

提倡以德治国就不需要依法治国。


答案:
解析:
错误。应正确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1)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是相互区别的。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体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落脚点。 (2)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社会法治是建立、维护、实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法律保障,社会主义德治是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德治搞好了,可以推动依法治国。 (3)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第7题: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更要强调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为政以德”的思想有如下特点:()

A、“德”不仅仅强调对民众的教化,亦强调统治者的道德自律。

B、“德”的内容具有可塑性。

C、立身惟正、以德修身。

D、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教化与法令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答案:ABCD

第9题: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正确答案:A

第10题:

联系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说明孟子“仁政”学说的社会根源,分析其积极意义。谈谈你对孟子的“仁政”学说与当前的“以德治国”方略的认识。


正确答案: (1)社会根源: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使社会生产飞跃发展,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主张民贵君轻。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学观点,发展成“仁政”学说。
(2)积极意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利益,是一种民主性的精华。
(3)认识:孟子的“仁政”学说,
无疑打着封建社会的烙印,但其中包含合理的成分。当前的“以德治国”是对孟子“仁政”学说的批判继承,是和“以法治国”相辅相承的,只有两者并举,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