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某,女,31岁,工人。来诊前1周,因劳累、外感,夜间出现发热,

题目

南某,女,31岁,工人。来诊前1周,因劳累、外感,夜间出现发热,体温39.5℃,自服百服宁后有所好转,次日又发热,并出现咳嗽,咯黄痰。入院时症见:高热(体温39℃)、寒战,咳嗽,咳痰量多,色黄绿,质黏稠,气急,胸痛,轻微咽痛,头痛,纳差,眠可,二便调。查体:T39℃,P120次/分,R22次/分,BP115/70mmHg。体检左肺可闻及湿啰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辅助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13.7×109/L,中性粒细胞:86%。胸片:左下肺大片状阴影。胸部CT:左下肺大片实变影,内有空洞及液气平。作出中医病证诊断及西医疾病诊断。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按诊时若手背发热者,多为

A、外感发热

B、气虚发热

C、阴虚发热

D、内伤发热

E、肝郁发热


参考答案:A

第2题:

患者,女,60岁。一年来每当劳累后出现低热,伴气短乏力,动则汗出舌淡苔薄白,脉弱,应属( )

A.血瘀发热
B.阴虚发热
C.血虚发热
D.气虚发热
E.气郁发热

答案:D
解析:

第3题:

病例摘要:江某,男,50岁,已婚,工人。2015年7月20日初诊。患者有肾病史10年。2月前自觉发热,体温并不升高。现症: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型诊断:阴虚发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自觉发热,体温并不升高为主症,辨病为内伤发热。现症见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辨证为阴虚发热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中医病证鉴别:内伤发热以夜间发热,手足心热为主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治法:滋阴清热。方剂名称:清骨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银柴胡10g,知母15g,胡黄连10g,地骨皮15g,青蒿15g,秦艽15g,鳖甲(先煎)2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4题:

患者,男。近日工作劳累。2天前出现鼻塞、流涕黄稠,伴发热,恶风,咽痛,口渴,无头痛。检查见鼻肌膜红肿,舌质红,苔白,脉浮数。该病的病因病机为:()

  • A、外感风寒
  • B、外感风热
  • C、肺脾气虚
  • D、气滞血瘀
  • E、脾胃失调

正确答案:B

第5题:

病例摘要: 南某某,女,31岁,工人。来诊前1周,因劳累、外感,夜间出现发热,体温39.5℃,自服百服宁后有所好转,次日又发热,并出现咳嗽,咯黄痰。入院时症见:高热(体温39℃)、寒战,咳嗽,咳痰量多,色黄绿,质黏稠,气急,胸痛,轻微咽痛,头痛,纳差,眠可,二便调。 查体:T:39℃,P120次/分,R22次/分,BP115/70mmHg。体检左肺可闻及湿啰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13.7×109/L,中性粒细胞:86%。胸片:左下肺大片状阴影。胸部CT:左下肺大片实变影,内有空洞及液气平。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空洞性肺结核继发感染相鉴别。


正确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外感风热毒邪,邪热熏肺,肺失清肃,肺络阻滞,致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发为肺痈。邪热入里,热毒内盛,正邪交争,故高热、寒战;热毒壅肺,肺气上逆,失于肃降,故咳嗽;痰浊瘀热熏蒸成痈,故咳痰量多色黄绿,质黏稠;脓毒蕴肺,肺气上逆,故气急、胸痛;热邪熏蒸咽部,故咽痛;热邪横逆犯胃,影响脾之运化,故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蕴结在肺之征。综观舌、脉、症,本证为成痈期的肺痈,病位在肺,病性为实,预后可。
西医诊断依据:
1.急性发作的畏寒、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
2.体检左肺可闻及湿啰音。
3.辅助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13.7×109/L,中性粒细胞:86%。胸片:左上肺大片状阴影。胸部CT:左上肺大片实变影,内有空洞及液气平。
西医鉴别诊断:
空洞性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伴有结核中毒症状,如长期咳嗽、午后低热、乏力、盗汗或反复咯血。X线胸片示空洞壁较厚,一般无液平面,周围可见结核浸润病灶,或呈斑点状、条索状、结节状或肺内其他部位的结核播散灶。痰中可查到结核杆菌。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肺痈
中医证候诊断:成痈期(热壅血瘀,酿脓成痈)
西医诊断:肺脓肿
中医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方剂:千金苇茎汤合如意解毒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芦根30g;冬瓜子10g;桃仁10g;生薏仁15g;黄芩10g;黄连6g;炒栀子10g;桔梗6g;生甘草6g;鱼腥草30g;瓜蒌15g;炒麦芽15g;
7剂,水煎服,每剂分早晚两次温热服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
1.一般治疗,休息,清淡饮食,多饮水。
2.抗菌药物治疗,应用抗生素治疗前应做细菌培养、痰培养,可以选择广谱抗生素,并且需要较长时间使用。若痰培养或血培养出致病菌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3.脓液引流,包括体位引流,服用化痰药物等。
4.病灶局限而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可以手术将病灶切除。

第6题:

病例摘要:林某,女,45岁,已婚,职员。2013年3月6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一周前劳累后出现发热,热势不高。现症:低热,热势不退,伴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食少便溏等症状,平素易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型诊断:气虚发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发热,热势不高为主症,辨病为内伤发热。现症见低热,热势不退,伴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食少便溏等症状,平素易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为气虚发热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中医病证鉴别: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反复发热史。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有: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剂名称: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黄芪15g,党参15g,白术lOg,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7题:

纪某,男,18岁。 初诊日期:1983年7月29日。一周前,外感风热,开始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后转为咳嗽,胸痛,咳吐黄痰。由于失治,来诊前发展为发热胸闷,肌肤灼人,牙关紧闭,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两手挛急遂前来诊治。 病例分析要求: ①病者先后均患何病何型? ②试述病情演变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病因病机如何? ③来诊时应以何法、何方治疗?


正确答案: ①病者初犯风热感冒,后患风热咳嗽,来诊前所患为热甚至痉。
②该患的病情演变共分三个阶段,最初阶段的病因病机为:外感风热,侵犯肺卫,气机郁滞,肺失宣降。后发为咳嗽的病因病机是:邪入中阳明气分,热伤津液,筋脉失养。
③来诊时病属热甚发痉,治以泄热存阴,用增液承气汤治疗

第8题:

患者,女,60岁。一年来每当劳累后出现低热,伴气短乏力,动则汗出舌淡苔薄白,脉弱,应属( )

A、血瘀发热

B、阴虚发热

C、血虚发热

D、气虚发热

E、气郁发热


参考答案:D

第9题:

患者女性,38岁,因“感冒2个月,发热1周”来诊。患者患风湿性心脏病5年,近一个月工作较劳累,经常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查体:体温正常,血、尿常规正常。超声心动图:二尖瓣中度狭窄。应首选的治疗药物是()

  • A、洋地黄类
  • B、抗生素
  • C、利尿药
  • D、钙通道阻断药
  • E、β受体阻断药

正确答案:C

第10题:

吴某,女,41岁,工人,1996年3男15日就诊。 诉:胸胁部出现疱疹.伴刺痛4天,天前.感发热恶寒.全身不适,继而在右腰胁部出现小水疱,带状排列,刺痛,不能入睡,伴发热。口干,小便黄。 查:右腰胁部可见绿豆大水疱,排列成带状。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正确答案:诊断:火带疮或带状疱疹。
诊断依据:A.胸胁部出现疱疹.伴刺痛4天;B.伴查见右腰胁部绿豆大水疱,排列成带状。
辨证分析:由于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外溢肌肤.故见水疱;气滞湿阻故刺痛;发热,口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内热盛。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生地、车前草、泽泻、山栀、木通、当归。用青黛膏或二味拔毒散外敷患处。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