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花尾榛鸡有垂直迁徙现象吗?

题目

野生花尾榛鸡有垂直迁徙现象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何防治花尾榛鸡烟曲霉菌病?


正确答案: 烟曲霉菌病是曲霉菌病之一,花尾榛鸡易患此病,幼雏尤其易感。常呈急性爆发,死亡率90%左右,成鸡对烟曲霉菌有一定抵抗力,多为散发。
临床症状:患病的花尾榛鸡表现羽毛松乱、精神沉郁、常蹲缩一角呆睡,食欲严重下降。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呼吸时胸腹起伏明显,呼吸道有分泌物,因此有的鸡甩鼻。排绿色稀便,肛门周围污染。一般发病后2~3天死亡。
本病症状易与白痢、传染性支气管炎、大肠杆菌病等相混淆,要注意区分。
本病应从预防入手,保持舍内干燥清洁,地面、食槽、饮水器要保持卫生,并定期消毒。垫草要经常更换,保持干燥,并事先晒干或经过紫外线消毒后备用。最好是网上饲养,脱离垫草。
平时加强对饲料的选择,防止有霉变料粒,发霉饲料决不能饲喂。发病时饮用1:3000的硫酸铜水溶液3~5天,同时用制霉菌素进行治疗,每百只雏鸡一次用50万单位,拌入饲料中,每天2次,连用2~3天。也可以结合中药治疗,组方是:鱼腥草60克,蒲公英60克,筋骨草15克,山海螺30克,桔梗15克加水熬汁,可以供100只10~20日龄雏鸡服用,连用1~2周。配制饲料时一次不可过多,并且要保存在通风干燥处,防止发霉。

第2题:

野生动物要调查哪些内容()

  • A、种类
  • B、分布
  • C、迁徙路径
  • D、生境

正确答案:A,B,C,D

第3题:

关于商品榛鸡的正确叙述是______。

A.又名飞龙鸟

B.体形较小

C.羽毛为黑色

D.野生榛鸡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E.鸟纲鸡形目松鸡科

F.我国有人工孵化养殖商业品种


参考答案:ABDEF

第4题:

花尾榛鸡发情配对的表现如何?


正确答案: 野生花尾榛鸡性成熟年龄在10个月左右。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性成熟大约在260日龄,)野生花尾榛鸡发情初期一般在4月上旬,此期间进食量明显减少。进入发情期的花尾榛鸡羽毛变得鲜艳富有光泽,雄鸡眼上缘显露的皮肤变为红色,呈瘤状突,十分美丽。求偶的雄鸡清晨即站在栖架或地面上,发出高而尖的叫声,用此吸引雌鸡。有时候雄鸡昂头翘尾,在地面来回奔走,到处寻找理想雌鸡(雄鸡对雌鸡可能也有一定的选择性)。为了赢得雌鸡的欢心,雄鸡颈羽和冠羽竖起,频频向雌鸡点头、摆头或头偏向一侧、两翼下垂、围绕雌鸡跑动以向其表示爱意。此时如果雌鸡拒绝雄鸡求爱时便表现出防御性,慌忙跑开。当雌鸡接受公鸡求爱时便点头或摆头应答,然后雄雌花尾榛鸡呈现特殊的接吻动作,不久便成功的进行交尾。此期间雌雄鸡形影不离。

第5题:

花尾榛鸡的形态特征有哪些?


正确答案: 以黑龙江亚种为例。成年花尾榛鸡体大似鸽,身长35~37厘米,翼展48~54厘米,体重300~450克,寿命10年。雄性花尾榛鸡嘴短,稍向下弯曲,深褐色,鼻孔被有黑羽,杂有少量淡黄色,眼上缘裸皮红色,额羽色浅,后缘被以黑羽。头顶棕褐,杂以不显著的褐斑。头上具有短的羽冠,在惊恐时特别明显。颏和喉部羽黑色,颈侧上方羽毛特长,与耳羽同色,均为暗褐色,颊及颈侧的白色前后相连成一条显著的白色纵带,至腰部渐次成花纹,恰似鳞片状。上体大都棕灰,具栗褐色横斑。自背腰部向后羽色较淡,为浅灰色。两翅覆羽大都灰褐,羽端灰白色。胸、腹及两肋棕褐色,具有白色弧形细纹,棕黑与棕黄羽毛相间,斑驳如鳞。外侧尾羽呈花斑状,而具一条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中央一对尾羽褐色,并且具黑褐色横斑。尾尖灰白色。跗跖被羽,灰白色,趾褐色,蹠部有距缘,脚上覆羽一直掩盖到趾基。它的爪上具有栉状缘,可以抓住冰滑的树枝,这是对冰雪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雌雄花尾榛鸡的羽色差异极小,只是雌鸡喉部为淡棕黄色,而雄鸡喉部为黑色。此外,雌鸡羽色比雄鸡稍暗,黑色、褐色、棕黄色横斑较雄鸡为深,雌鸡喉周的白色纵带没有雄鸡明显,至眼后中断。

第6题:

有一道野味菜叫做“清蒸飞龙”,飞龙是指:()

  • A、花尾火鸡
  • B、花尾榛鸡
  • C、花尾雪鸡
  • D、花尾斑鸠

正确答案:B

第7题:

野生花尾榛鸡为什么集群性强?


正确答案:野生花尾榛鸡天生胆小、性急、怕人,往往靠成群结队壮胆。在野生条件下,除在抱窝期间不成群,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尤其以冬季最为集中,每群数量多达10~20只。拂晓便开始觅食活动,寻找食物时榛鸡分散开,各自找食,但彼此间不时发出叫声相互联系,离开距离也不会过远。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雄鸡便用尖细清脆的叫声向伙伴报警,危急情况下起飞逃离,但飞逃距离一般只有20~30米远。在人工养殖情况下,集群性不甚明显,往往单独采食,靠叫声相互联系的也极为少见,可能是对其没有威胁的缘故吧。

第8题:

雌雄花尾榛鸡怎样交尾?


正确答案: 花尾榛鸡交尾活动往往受到外界气候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阳光普照的晴天交尾多发生在凉爽的早晨和傍晚,特别是休息一夜后清晨醒来时表现最为活跃,中午则性欲低下。在阴雨天往往在雨前或雨过天晴后交尾的频率较高。
雄鸡在交尾前往往极力炫耀自己,冠羽耸起,两翅膀开张,尾羽呈扇形,瞄准欲配雌鸡快速追赶过去,跳到雌鸡背上,不停地啄叨其头颈羽毛,然后使劲叼住雌鸡头颈羽毛不放,尾羽呈扇形下垂,挡住雌鸡泄殖部,出现快速的交配动作,整个交尾过程中雌鸡一动不动,与家鸡交配相仿。交尾后雌鸡抖抖羽毛,雄鸡满意的离去。

第9题:

为什么要加强对花尾榛鸡的保护?


正确答案: 多年来,各种不利因素使花尾榛鸡数量日趋减少,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主要是过度砍伐森林和狩猎,其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花尾榛鸡无地安身。其次是乱捕乱杀现象严重,中医认为花尾榛鸡滋肾壮阳,因此作为医药成分被捕杀。再次是天敌动物的存在,对花尾榛鸡的威胁也很大。据考察,在各种不利因素作用下,仅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长白山区的花尾榛鸡密度就下降了84%。野生花尾榛鸡目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花尾榛鸡并增加花尾榛鸡的数量,除了加强对野生花尾榛鸡进行必要的保护外,必须走人工养殖的道路,逐步扩大养殖规模。

第10题:

怎样捕捉野生花尾榛鸡?


正确答案: 截至目前,捕捉和驯化野生花尾榛鸡仍然是解决种源不足和防止近交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地防止近交衰退和种质退化。私自诱捕野生动物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却因科学技术研究、育种等方面特殊需要,必须经过有关部门依法批准。
捕捉时间:每年的9月~11月较为适宜。因为种鸡5月份产蛋,6月份出雏,5~6月龄榛鸡体况丰满,为全年体重最大和活力最强的时期。花尾榛鸡在白天视觉敏锐、听力发达,时刻保持着机警状态,很难捕获。只有在黄昏时刻视觉较差,比较安静,是捕捉的最佳时机。
捕捉方法:在榛鸡经常出现的地区,设置一些自制的捕捉工具,如套子、捕捉网、捕捉笼等,不能用夹子捕捉。捕捉动作要轻、准、稳。在条件允许时,可以充分利用榛鸡的趋群特性,连续不断地发出榛鸡叫声(可以用口技或录音),诱引榛鸡靠拢,收网捕获。注意无论哪种捕捉方法,都不能伤及榛鸡。捕获后,应该放在柔软的透气、不透明的袋子里,防止其惊恐挣脱。运回途中防止过度颠簸,千万不能使其受惊,同时注意通风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