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生态位原理及其在农林复合中的应用。

题目

试述生态位原理及其在农林复合中的应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在养羊业中的繁殖新技术及其应用。


本题答案:一、同期发情:就是利用激素或其它物质人为地控制并调整一群母羊的发情周期,使它们在特定的时间内集中表现发情,以达到合理组织配种,使产羔、育肥等过程一致,有利于羊群生产管理并可提高羊群繁殖率。
方法:
1)孕激素-PMSG法
2)前列腺素法
二、超数排卵:在母羊发情周期的适当时间,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卵巢比正常情况下有较多的卵泡发育并排卵,这种方法即为超数排卵,简称超排。
超排的目的是:
1)为了提高母羊的产羔数
2)配合胚胎移植
处理方法:成年母羊发情到来之前的4天,肌肉或皮下注射PMSG,出现发情后即行配种,并在当日肌肉或静脉注射HCG,即可达到超排的目的。
三、胚胎移植:是从经过超排处理的少数优秀母羊(供体羊)的输卵管或子宫内取出多个具有优良性状的早期胚胎,移植到另一群母羊(受体羊)的相应部位,以达到产生供体羊后代的目的。
优点:
1)充分发挥优秀种母羊的繁殖潜力。
2)加速品种改良,扩大良种畜群
3)代替种畜的引进,保存品种资源
四、诱发分娩:指在预产之前对孕羊施用某些发动或抑制分娩的激素,以促进分娩过程提前到来或推迟分娩,实际上是控制分娩时间的一种方法。
意义:
1)在产羔季节,控制分娩时间,有利于接羔工作按计划进行,节约劳力和时间,便于安排生产。
2)对某些特殊用途的绵、山羊品种,如羔皮羊,已成为提高羔皮质量和价值的一种手段。

第2题:

试述食物链原理在农林复合系统中的利用方式。


正确答案:(1)食物链的加环
把原来短缺的,没有充分利用的进行人为加环,变长,使其得到充分利用。(植物—动物的利用率只有10%—20%)
古时已经开始的例子:“放蚁保柑”、“桑基鱼塘”、“稻田养鸭工程”
(2)食物链的减耗或减环
减少不利的食物链成分,如杂草。
(3)引入生产环和加工交换链
由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可引申到复合农林业的生产链和交换链。自然食物链引入人类生产环。
人类生产包括自然再生产(植物性生产和动物性生产)和经济再生产。

第3题:

在同一土地利用单元中,将木本植物与农作物或养殖等多种成分同时结合或交替生产,使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均得以持续提高的土地利用系统,称为( )。

A、农林间作

B、农林轮作

C、农林复合

D、农林混作


正确答案:C

第4题:

试分析农林复合系统应遵循的社会经济学原理。


正确答案:(1)投资可行性原理
输出商品的营销情况
目的:不仅在技术上可行,而且在经济上合理,以争取相对的低投入高产出。
(2)供求关系原理
(3)产量产值原理
产量服从产值最大化
(4)短、中、长期效益结合原理
(5)风险最小原理

第5题:

农林复合系统的生态学效应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1)气候调节效应
(2)土壤改良效应
(3)水文效应
(4)植物生理生态效应
直接反映生产量高的机理问题
(5)防灾减灾效应
①降低低温冻害、冷害的危害。
②预防台风危害
③降低干热风危害
(6)生物种群效应
①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②对动物种群的影响

第6题:

试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在农林复合经营中的应用?


正确答案:(1)建造稳定性强的符合农林系统,以保护生态系统生产力不因外界因素变动而频繁变化,维持系统能流物流的动态稳定,保证系统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
(2)符合农林业系统能流物流的动态文稳定,关键在于注重生物能的再利用,尽量减少系统对外部的依赖,通过系统内部的综合利用和物资的循环利用,时期投入和产出尽可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动态平衡状态。

第7题: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从生态工程角度可分为()等。

  • A、林业生态工程
  • B、林草复合生态工程
  • C、农林复合生态工程
  • D、环境生态修复工程

正确答案:A,B,C

第8题:

泡桐与粮食间属于农林复合中的( )。

A、特种农林复合型

B、林牧(渔)复合型

C、林(果)农牧(渔)复合型

D、农林(果)复合型


正确答案:D

第9题:

试述我国平原农区典型复合农林业模式及地域发展特点。


正确答案:(1)松嫩—三江平原农区(东北)
以农为主,农牧结合。
主要危害:风沙、盐碱、旱涝、低温冻害
防护林建设:三北防护林为核心
核心:林药间作(药主要为人参)
存在问题:树种单一,杨树为主的落叶林
(2)黄淮海平原农区
存在问题:盐碱、旱涝、风沙
(3)西北绿洲灌溉农区
(4)长江中下游平原农区
存在问题:干热风、台风、低温冷害、洪水
主要形式:林渔、林药、林茶复合
(5)珠江三角洲水网农区
主要形式:桑基鱼塘、林与橡胶

第10题:

试述―相似相溶原理应用于固定液选择的合理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正确答案: 样品混合物能否在色谱上实现分离,主要取决于组分与两相亲和力的差别,及固定液的性质。组分与固定液性质越相近,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越强。根据此规律:
(1)分离非极性物质一般选用非极性固定液,这时试样中各组分按沸点次序先后流出色谱柱,沸点低的先出峰,沸点高的后出峰。
(2)分离极性物质,选用极性固定液,这时试样中各组分主要按极性顺序分离,极性小的先流出色谱柱,极性大的后流出色谱柱。
(3)分离非极性和极性混合物时,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这时非极性组分先出峰,极性组分(或易被极化的组分)后出峰。
(4)对于能形成氢键的试样、如醉、酚、胺和水等的分离。一般选择极性的或是氢键型的固定液,这时试样中各组分按与固定液分子间形成氢键的能力大小先后流出,不易形成氢键的先流出,最易形成氢键的最后流出。
(5)对于复杂的难分离的物质可以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固定液。
以上讨论的仅是对固定液的大致的选择原则,应用时有一定的局限性。事实上在色谱柱中的作用是较复杂的,因此固定液酌选择应主要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