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题目

如何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


答案:
解析:
托儿所的保教目标:1981年,卫生部妇幼所就颁发了《三岁前小儿教养大纲(草案)》,提出托儿所的保教总目标是:“培养小儿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为造就体魄健壮、智力发达、品德良好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打下基础。”具体表现为:
(1)发展小儿的基本动作,进行适当的体格锻炼,增强儿童的抵抗力,提高婴幼儿的健康水平,促进身心正常发展。
(2)发展小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及认识周围环境事物,使小儿智力得到发展,并获得简单知识。
(3)进行友爱、礼貌、诚实、勇敢等良好的品德教育。
(4)培养小儿的饮食、睡眠、衣着、盥洗、与人交往等各个方面的文明卫生习惯及美学的观念。
幼儿园的保教目标:199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保教目标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激发幼儿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第2题:

如何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目标?
(1)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球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
①体育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②智育目标。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意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③德育目标。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④美育目标。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学前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体现了我国学前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和发展方向。
(2)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①处理好体育和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的对象是6岁以前的儿童,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关键期,身体各器官正在快速成长,身高、体重不断增加,神经系统成长加快,其身心发展速率是人生中最快的一个阶段。同时学前儿童又处于身体柔弱,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疾病抵抗能力都较弱的时期,因此坚持以学前儿童身体为重’.保护、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是促进儿童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
②处理好智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近数十年以来,众多理论研究证明人生头几年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在重视智育的同时也要强调幼儿品德的培养。6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早期养成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也会大大促进幼儿智力的进步。
③处理好知识和智力的关系。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是由于家长和教师对智力的理解仍然存在着偏差。美国学者加德纳提出人的智力是由七种能力组成的,它包括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因此,在进行智力教育的时候,既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幼儿能力的培养。
④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但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并不等于对全体儿童进行同一标准的教育。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有年龄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身心特征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应该说,每一个幼儿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要根据儿童个人潜能和特性在体智德美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全面发展,也就是在“面面俱到”中做到“重点突出”,因人而异,因材而就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展现,这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社会、家长和幼教从业人员都应该认真加以理解,使每个儿童能够在教育的影响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3题:

如何理解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并谈谈实现学前教育的公益性


正确答案: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就是指学前教育具有造福公众、让社会获益的性质。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然而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日渐弱化,不仅入园率低,发展不均衡,学前优质教育资源明显分配不均,而且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减少,是主要的原因。要提升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不可能单靠社会、市场或学前教育机构自身解决,而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因为政府是实现学前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第一责任人"。为提升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政府应科学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调整学前教育结构体,保障公办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应加大资金投入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建立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与各项经费监管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学前教育,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最终实现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展。

第4题:

我国教育的基本点是什么?如何理解?


正确答案:A.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B.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第5题:

如何理解学前教育的公益性?
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就是指学前教育具有造福公众、让社会获益的性质。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然而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日渐弱化,不仅入园率低,发展不均衡,学前优质教育资源明显分配不均,而且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减少,是主要的原因。要提升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不可能单靠社会、市场或学前教育机构自身解决,而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因为政府是实现学前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第一责任人"。为提升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政府应科学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调整学前教育结构体系,保障公办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应加大资金投入,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建立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与各项经费监管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学前教育,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最终实现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6题:

简述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


答案:
解析:
答:为顺应时代的要求,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有以下几方面。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动力。

第7题:

制定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制定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是:
(1)我国教育方针。学前教育目标是我国教育方针在学前阶段的具体化。作为教育体系中的第一个环节,学前教育的目标要遵循整个教育体系的总方向和方针。教育方针经历了数十年的变化更迭,最终确立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则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包括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准绳和依据。
(2)社会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目标也要预见社会新的要求,具有前瞻性。世界正在进行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我国也毫不例外地处在这个浪潮之中。这就要求教育不仅要面向本国社会的需求,还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3)学前儿童发展的需求。长期以来,人们在制定学前教育目标时,往往着眼于社会和学科教育两方面的需要,而很少考虑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特点和发展规律。作为学前教育根本性目标的儿童发展本身被排除在学前教育的目标体系之外。结果造成成人按照习惯设计的蓝图去塑造儿童、要求儿童,使儿童纯真美好的天性受压抑,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得不到童年期应有的欢乐,使他们蕴藏的巨大潜力被抑制。事实上,学前教育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到每个儿童的身上,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并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学前教育目标。

第8题:

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本质?


答案:
解析:
【知识点】学校体育学中的体育目标。
学校体育目标集中体现人们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编制、体育教学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训练开展中的体育价值的理解,是学校体育目的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化。
(1)不同阶段的终结性。
学校体育目标。特别是学校体育工作者无论是将学校体育的结果视为精确规定的、固定的终点.还是无尽的点中的某一个,或是一些非预期的点的出现,都对学校体育实践具有重要影响。一般认为,学校体育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达到的结果的期待,具有一定的终点性。当然.这里所说的终点,只是整个体育过程互相联系的一个“歇脚点”,而不是整个体育的终点。杜威认为:在教育中,人们所追求的终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终点,而是持续的旅途上的一个个歇脚点。
(2)不同指向的方向性。
学校体育目标是特定的价值取向的反映.而价值取向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学校体育目标总是明确告诉体育教师与学生,他们应走向什么方向,走到哪里。为此,学校体育目标往往会特别强调某一些方面.忽视另一些方面。
(3)激励进取的前瞻性。
学校体育目标不是已经实现的现实.“目标是指一些我们还未达成的事项和完成的任务,所以不能是事实;同理,已达成的事项和完成的任务也不能是目标。”因此,学校体育目标是对学校体育的学习结果的期待与前瞻。对于激励师生共同努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4)具有一定的曲折性。
因为学校体育目标不是已经存在的现实.而且.所提出的学校体育目标会比学生现有水平、能力要高,往往是要求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要消除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并达成目标就需要付出努力。

第9题:

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正确答案: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其具体涵义是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并不是为了稳定币值而稳定币值,而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而稳定币值;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并不并列,而是有层次和主次之分的。

第10题:

建设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目标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


正确答案: 建设工程投资、进度(或工期)、质量三大目标两两之间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此,首先要弄清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对立的关系,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统一的关系。从建设工程业主的角度出发,往往希望该工程的投资少、工期短(或进度快)、质量好。如果采取某种措施可以同时实现其中两个要求(如既投资少又工期短),则该两个目标之间就是统一的关系;反之,如果只能实现其中一个要求(如工期短),而另一个要求不能实现(如质量差),则该两个目标(即工期和质量)之间就是对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