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进行背景噪音高低对大班儿童阅读效果的实验研究,首先通过按年龄

题目

一项进行背景噪音高低对大班儿童阅读效果的实验研究,首先通过按年龄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出三个大班幼儿共55人为实验组,又确定相应的另三个班幼儿52人为控制组,就幼儿的阅读水平同时对两组幼儿进行测定,确定其相似程度,而后在实验组实施系列教育活动,半年后同时对两组幼儿进行测定,通过前后两次测定的结果比较验证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的效果。该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自变量:幼儿阅读时的背景噪音
2.因变量:幼儿阅读效果
3.无关变量:教师基本水平、教材内容、设备条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了研究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研究者选择了七对智商、年龄、阅读能力、家庭条件相近的儿童进行实验,结果见下表: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 (1)能否认为新教学法优于原教学法(α=0.05,t分布表附后)? (2)如果将配对样本数增加一倍,对I类错误和Ⅱ类错误的概率会有什么影响?对于效应 量( effectsize)统计检验的效力又会有什么影响?


答案:
解析:
(1)新旧教学法的比较根据题意,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来分析两种教学方法间的差异,检验方向为单尾检验。

查表得tcrit=1.94tobs>tcrit,因此,拒绝原假设,接受各择假设,即认为新教学法相对于原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2)被试量增加后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被试量加倍,对I类错误的概率没有影响,因为I类错误的概率是由研究者所设定的显著性水平决定的,但是可以减少Ⅱ类错误的概率,同时增加统计检验的效力,但是对效应大小没有影响。

第2题:

设计一个实验,研究字频与字号的大小对小学儿童阅读速度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研究的问题:字频与字号的大小对小学儿童阅读速度的影响。
(2)自变量(两个):①字频(被试内变量),分两个水平:低频和高频,它们的频率来自字频词典.②字号(被试内变量),分三个水平:大、中、小号。其操作定义为大号(word文档中的一号字)、中号(word文档中的五号字)、小号(word文档中的八号字)。两个因素结合,共有六个处理水平结合,每个处理水平结合有40个汉字。
(3)因变量:因变量为阅读速度,操作定义为被试的阅读反应时,即从汉字开始呈现到被试考试阅读所经历的时间。
(4)变量控制:①被试的选择,要选择在同一个年龄的儿童,且男女儿童数目相等;②儿童智力水平,控制方法:排除智力水平太高或太低的儿童(教师评定);③汉字材料呈现的颜色、背景颜色.对比度、呈现的位置和距离要相同;④指导语要控制的标准一致。
(5)被试选择:选取小学三年级儿童20名,男女各半,视力水平正常。
(6)实验过程(如下图):

本设计的两个变量都是被试内变量,所以是两因素的被试内设计。六个处理,每个处理都40个字,一共240个字,这240个字呈现的顺序为随机呈现,以避免实验顺序的影响。实验开始前儿童先做练习实验,熟悉反应方式。正式实验时,主试随机呈现240个汉字,汉字呈现1秒之前都有预备信号,提醒儿童做好准备,儿童反应的同时记录儿童的反应时。
(7)数据的统计处理:①数据整理:删除得分在平均数上下三个标准差之外的被试的数据;②描述统计分析计算出6个处理水平结合下被试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③推论统计采用两因素的被试内方差分析。如果因素一(字频)主效应显著,则可结合描述统计分析,得出显著大于或显著小于的结论。如果因素二(字号)主效应显著,再进行事后检验,判断差异主要存在于哪两个或三个水平之间。然后结合描述统计分析,得出显著大于或显著小于的结论。如果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则分两个方向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在字号三个水平上,分别对字频两个水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考查在字号的哪一个或哪几个水平上,字频不同的文章差异显著;也可以在字频的两个水平上,分别对字号三个水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考查在字频哪一个或两个水平上,不同字号个体的阅读理解成绩差异显著。
(8)实验评价:多因素设计具有效率高、额外变量控制较好,与实验情况更符合、更接近的优点,但设计方案比较复杂,统计处理也比较复杂。

第3题:

某地区准备对6岁年龄组儿童进行窝沟封闭防龋效果研究,实验设计不包括

A、受试地区目标人群的依从性

B、选择窝沟龋易感儿童为受试对象

C、确定样本含量

D、确定试验组与对照组

E、制订统一的措施、方法与标准


参考答案:B

第4题:

一项进行背景噪音高低对大班儿童阅读效果的实验研究,首先通过按年龄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出三个大班幼儿共55人为实验组,又确定相应的另三个班幼儿52人为控制组,就幼儿的阅读水平同时对两组幼儿进行测定,确定其相似程度,而后在实验组实施系列教育活动,半年后同时对两组幼儿进行测定,通过前后两次测定的结果比较验证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的效果。该实验的研究假设应怎样表述?


正确答案:低背景噪音条件下儿童的阅读水平测定成绩要好于高噪音背景条件下儿童的阅读水平测定成绩。

第5题:

“大班幼儿阅读能力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并分析了幼儿园大班儿童早期阅读中所存在的问题,它属于原因调查。

A

B



第6题:

阅读下述研究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某研究者想探明某种阅读方法对阅读成绩的影响,于是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纠正学生错误的阅读方法,教学生该种阅读方法。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l)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2)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3)说明该实验设计的统计方法。(4)试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以及统计方法。


答案:
解析:
(1)本实验的研究假设是:该种阅读方法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成绩的提高。(2)该实验设计的名称是单组前后侧设计,格式为:0.X 0:(3)该实验设计采用的统计方法是前测与后测成绩进行差异检验,如果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且后测成绩高于前测成绩,就表明该种阅读方法是有效的。(4)可能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案及统计方法①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一,由于没有控制组做比较,不能控制历史、成熟及统计回归。第二,前测可能影响后测,产生实验误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前后测相距时间如果很短,被试可能由于前测产生的练习效应,对后测内容敏感以及疲劳效应等而影响实验的结果;二是如果前后测相距时间过长,那么会出现保持和遗忘的个别差异问题,致使不易分辨出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反映变量,还是受无关变量干扰的结果。②改进方案再在这个学校抽取一个前测成绩与实验班相同的班级,作为对照组。将对照组的成绩与实验组的成绩形成对比。③采用的统计方法采用的统计方法是比较两个班级后测成绩与前测成绩差或使用协方差分析的方法。 本题考查的是单组实验设计和对照组实验设计的区别。

第7题:

为了研究儿童看电视与其阅读技能发展的关系,某心理学家分别以6、7、8、9岁四组儿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他们6个月看电视的平均时间。随后,心理学家让这些儿童参加了相同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测试。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基于上表,研究者认为看电视对儿童阅读技能的发展有负面影响。这一结论受到了质疑,其主要原因是

A.相关数据不能直接进行因果推论
B.6~9岁儿童年龄太小,缺乏自制力
C.横断研究不能提供儿童纵向发展效果方面的信息
D.与记录看电视时间相比,阅读技能测试受评定工具的信效度影响较大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给出的是相关系数结果,而相关系数属于描述性统计指标,并不能进行因果推论,即不能得到看电视对儿童阅读技能的发展有负面影响的结论。

第8题:

某地区准备对6岁年龄组儿童进行窝沟封闭防龋效果研究,不符合实验设计要求的是

A:受试地区目标人群的流动性大
B:选择窝沟龋易感儿童为受试对象
C:确定样本含量
D:确定试验组与对照组
E:制定统一的措施、方法与标准

答案:A
解析: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要求目标人群的流动性小。

第9题:

一项进行背景噪音高低对大班儿童阅读效果的实验研究,首先通过按年龄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出三个大班幼儿共55人为实验组,又确定相应的另三个班幼儿52人为控制组,就幼儿的阅读水平同时对两组幼儿进行测定,确定其相似程度,而后在实验组实施系列教育活动,半年后同时对两组幼儿进行测定,通过前后两次测定的结果比较验证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的效果。该实验属于教育实验的哪种组织类型?
属于等组实验。

第10题:

为研究肺癌的病因,将肺癌病例与非病例对照按年龄、性别、居住地及社会等级配比,然后对两组观察对象情况进行比较,这是下列哪一项研究()

  • A、现况研究
  • B、定群研究
  • C、病例对照研究
  • D、临床实验
  • E、现场干预试验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