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货币和信用的关系?

题目

如何认识货币和信用的关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信用与货币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不同所有者之间调剂财富余缺的一种形式。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作为价值尺度,媒介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来考察。
信用与货币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相互独立发展到密切联系再到融为一体的过程。早期的信用与货币这两个范畴是独立发展的。从时间上考察,信用的出现比货币要早,当时的信用主要采用实物借贷方式,在很长时期内独立于货币范畴之外。从早期的实物货币直至足值的金属货币制度,货币的发展也长期独立于信用关系之外。可以说,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之前,信用与货币二者虽有联系,但从主要方面看,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但是二者相互独立发展并不意味着否认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历史进程中,信用与货币的联系有着久远的历史,其密切联系表现在二者的相互促进发展之上。一方面,货币借贷的出现是信用获得更大发展的基本条件。货币借贷扩展了信用的范围,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另一方面,信用也促进了货币形式和货币流通的发展。信用的出现发展了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货币能在更大范围内作为商品流通媒介。信用还加速了货币的流动,补充了金属货币数量的不足。可见,信用与货币是相互促进发展的。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确立,情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实行不兑换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信用与货币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和货币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整个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的。从货币形式看,货币形式同时就是一种信用工具,货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流通的,任何信用活动都导致货币的变动。信用的扩张会增加货币供给,信用紧缩将减少货币供给;信用资金的调剂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结构。这样,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不可分割地联给在一起时,则产生了由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范畴——金融。因此,金融是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的融合体。当然,在金融范畴出现以后,货币和信用这两个范畴依然存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信用货币是

A.指银行券、支票、期票和汇票

B.指体现债券关系的信用证券

C.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价值符号

D.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正确答案:ABCD
[答案] ABCD

第2题:

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如何认识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体?


正确答案: 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典型的商业信用是企业以商品形式提供给另一个企业的信用,即通常所说的赊销商品。
银行信用是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商业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层次信用形式,它和商业信用一起成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成分。
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可做如下理解:
第一,商业信用始终是一切信用制度的基础。
第二,只有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了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正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
第三,银行信用的产生又反过来促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第四,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各具特点,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存在相互替代的问题。
商业信用的借贷双方都是企业;商业信用借贷的对象是商品;商业信用的借贷行为与商品的买卖紧密联系在一起。借方同时也是商品的买者,贷方同时也是商品的卖者。
而银行信用的债权人是银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是企业;银行信用借贷的客体是货币。
银行信用之所以起主导,主要是他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商业信用规模小;使用方向固定。

第3题:

公安战略和公安战术的关系如何认识?


参考答案:

第一、从指导思想上看,战略是指导全局范围内的工作方法,战术是指导时间较短、局部范围内的工作方法。
第二、从实现目标上看,战略思考的是未来的趋势、利益和需求,是打击犯罪斗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战术是注重现实利益和局部工作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战略目标是坚定的、稳固的,战术手段则是灵活的、多变的;战略在工作发展的一定阶段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战术则反映工人发展的曲折性。
第三、从影响范围看,打击犯罪的斗争全局是由无数个战役和战斗组成的,在战略范围内,包括着诸多同时或先后进行的破案战役或战斗。
第四、从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看,战略总体上决定战术;但上层和基础的关系看,战术对战略也具有反作用。


第4题:

如何认识中国货币政策目标选择?


正确答案:自1984年到1995年3月,我国一直奉行的是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1995年3月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对货币政策目标进行了修正,确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目标体现了两个要求:
1、不能把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放在相同的位置。
2、即使在短期内兼顾经济增长的要求,仍必须坚持稳定币值的基本立足点。

第5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正确答案: 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育之间的关系。否则,虽有全面发展教育观念也难以搞好全面发展教育。在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注意避免两种片面的倾向:
(1)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
(2)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开来。

第6题:

下列关于信用的表述错误的是()。

A:信用关系是在商品货币关系基础上产生的
B:信用是一般的借贷行为
C:信用是与商品经济和货币紧密联系的经济范畴
D:信用关系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信用。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

第7题:

普及和提高有怎样的关系?(如何认识普及和提高?)


正确答案: 在论及文艺怎样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问题时,毛泽东着重论述了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普及与提高在方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
第二,普及与提高有轻重缓急之分,在当时的条件下首先要普及。由于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高级的比较细致,难以流传,而当时人民群众一方面正在流血奋斗,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到剥削统治而不识字、无文化,因此更为迫切的需要是普及。“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第三,普及与提高是密切联系、相互推动的,普及是提高的基础:提高既为普及所决定,又给普及以指导。“所以,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第8题:

如何认识公平和利益的关系?在当代中国,如何正确认识正义和利益的关系?法应如何协调这一关系?


参考答案:

公平、正义实际上都是体现一定利益的主张,讲的是社会财富如何合理分配、利益如何满足的问题。因此公平和利益的关系,实际上讲的是不同利益的协调。
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最正义的制度。人们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公平和利益是统一的。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还存在,多种、多元利益之间的差异还存在,人们对利益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市场经济的建立也会使利益关系发生更多更大的变化。因此,正义和利益在同一个基础上也存在着矛盾。
社会主义法通过对人们的法律权利和义务的设想,来分配和协调各种利益。社会主义法兼顾公平与效益,实行效益优先的原则,从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兼顾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少数利益与多数利益;在兼顾的基础上,不同的利益如有矛盾,采取个人和集体利益服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少数利益服从多数利益的原则;最根本的是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9题:

关于信用和货币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货币产生先于信用的产生
  • B、货币与信用在产生初期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
  • C、货币借贷扩展了信用的范围和规模
  • D、信用发展促进了货币形式和货币流通的发展

正确答案:A

第10题:

经济体制下如何认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正确答案: 注重效率是我国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关键所在。公平起着稳定社会情绪,为经济社会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后续力量的作用。因此我们不应只看到效率和公平之间的矛盾关系还应该看到公平和效率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不能只追求公平而牺牲了效率,这是我们早就丢弃了的“平均主义”;我们也不能只追求效率而不顾公平,这样只会引起社会贫富严重分化,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一旦失去和谐安定的发展环境,更无效率可言。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公平和效率的和谐共存。
效率将整个社会的发展引领到更高的层面上去,公平使得整个社会的发展更加健康,为社会的后续良性发展奠定一个稳固的基础。
(1)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指导,促进公平竞争和充分竞争,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促进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2)政府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是提供各种社会公共服务的最主要机构。提供像教育、医疗、养老等对社会稳定和进步意义重大的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最基本的职责,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是社会稳定和公平的保障。在这些最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应该最彻底的贯彻公平优先的原则,提倡无利和微利经营。虽然我们现在的一些公共服务领域,如教育和卫生领域鼓励私人投资,但是这些私人投资只能算作是有益的和有限的补充。像现在出现的入学难和看病贵的问题都应该属于政府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我们只有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和管理质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本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将是越来越多的,并且对其社会管理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